近日接到法国一家出版社的信函,要翻译出版一套我撰写的关于北京城风水专著,分别是《北京之皇权》、《北京之东富》、《北京之西贵》、《北京之北阴》、《北京之南贫》,但是,法国出版机构在翻译中遇到了很大的麻烦,特别是中国文化专用词汇上,还存在很多难题,要用法文完整的表述中国文化及中国城市规划的玄机,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之前,我让他们节选了一些篇章做了法文的翻译,我再找了一个精通法文的朋友,让他通过法文的阅读,用中文向我叙说,结果是远离了我的原意。
北京城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城,自秦汉以来一直是中国北方的军事和商业重镇。史上朝代更迭的风云大事在此轮番上演。一直以来,有很多朋友问我,北京城源自于元大都,似乎是蒙古文化下的产物,但从北京城的规划和设置,怎么完全按照的是中国文化呢?这是一个脑洞大开的问题,这就必须要从北京城最初的设计者刘秉忠说起。
根据《元史》记载,刘秉忠原名刘侃,生来就“风骨秀异,志气英爽不羁”。在天宁寺剃度出家,法名释子聪,师从虚照禅师。师徒二人云游天下,落脚在山西大同的南堂寺。公元1242年,海云禅师奉召觐见忽必烈路过大同,他听说释子聪博学多才,就特意邀他一同前往藩邸。释子聪虽是佛门弟子,却精通邵雍皇极之书,善观易经象数、六壬遁甲等,在藩邸同忽必烈谈论天下大事、治国方略,皆对答如流,对天下之事了如指掌。忽必烈很欣赏他的才能,就把他留在身边,成了忽必烈身边穿着袈裟的军师、同时掌管了府邸各类文案。
数年之后释子聪父亲去世,他要回家乡奔丧。忽必烈送了他奠金百两,还派专人专车送他回乡。释子聪守丧期满后,忽必烈再次召他回来。向他征询治乱之道,释子聪上书千百言详细阐述。
中统元年,忽必烈登上蒙古大汗之位,广招贤才。释子聪按照忽必烈的要求,参考中原各代王朝古制,加以筛选,把适宜蒙古之法,逐一陈列,以备世祖参考。
大汗登基,万象更新,可释子聪还是和尚装扮,随侍帝王。有部分翰林官员认为不太适合,于是奏请忽必烈,希望释子聪改穿朝服,并应该给他嘉奖厚爵。忽必烈接受了提案,拜释子聪为光禄大夫,位至太保,并赐子聪府第厚爵,把翰林侍读学士窦默女儿嫁给他,并赐下新名“刘秉忠”。
释子聪坦然接受王命。此后凡选拔人才、定都北京、拟定国号、制定礼仪典章等诸项大事,均亲自参与、制定。他以天下为己任,事无巨细,凡有关国家大体之事,向来知无不言。到公元1264年,刘秉忠根据《易经.坤卦》“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拟定新年号“至元”,同时向忽必烈提出定都燕京(今北京)的建议。忽必烈采纳了他的建议,命他赴燕京规划营建新都城。
刘秉忠在规划元大都的布局时,按照《周礼.考工记》“九经九纬”、“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礼制,把街道象棋盘一样进行规划。并把《易经》中的阴阳八卦、天地相合,都运用在大都的建造中。为体现皇权至上、王者必居天下正中的理念,刘秉忠采用“中轴布局,左右对称”的重要原则。
在大都正中设定一条贯穿南北的中轴线,以此轴线为基准,设置北京城的宫殿、寺院、街巷、市肆等。巍峨庄严的寺院寺庙、左右对称宽敞平整的街道、前后起伏恢宏壮美的宫殿格局,都围绕这条中轴线产生。而大都的各城门,如丽正门,出自离卦“重明以丽乎正,乃化成天下”;文明门出自乾卦“见龙在田,天下文明”;安贞门出自讼卦“复即命,渝安贞,不失也”。元大都整体上体现出元朝“至哉乾元”的刚健和草原帝国的宏伟气象,也为明清两朝奠定了都城的雏形。
说到这里,你就不难理解蒙古帝国建都,怎么会筑造在中国文化的根基之上。回味着北京城的前世今生,依然会让我们想起北京城最初的设计者——奇僧刘秉忠。那如棋盘般的格局,也许像壶中洞天一般,个中自有玄机暗藏。
李建军写于中国文化研究会
2016年6月21日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