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 (李说当然875期)翱翔太空 看中国文化在远古的安排

(李说当然875期)翱翔太空 看中国文化在远古的安排

2016-06-26 23:54 文章来源:人民美术网   作者:李建军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24日应有关部门的邀请,由北京前往海南岛文昌市龙楼镇,直接进入到文昌航天发射场25日见证了长征七号运载火箭点火升空,约603秒后,载荷组合体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近地点200千米、远地点394千米的椭圆轨道的全过程。在长征七号运载火箭返回舱内装载着我策划的《道德经》、《德文化宣言》和《德义擎天图》和《关公造像》,开启了中国文化太空之旅的先河,表达了中国向世界和宇宙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意愿。不仅是中国先进科技实力的展示,更是一次跨越星河的文化输出。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飞天和翱翔宇宙从来失传过,在宗教信仰中,无论是佛教还是道教,菩萨和神仙一直自由往返在太空中。记录在我国西北地区石窟壁画上的飞天图,生动的展现了菩萨、天女、伎乐飘飞在太空的舞姿和身段,其中以甘肃省敦煌莫高窟的壁画最为突出。飞天的仙佛,大多体态丰满,衣袂飘飘,她们或弹奏乐器,或向大地散花,动作优美。当我们今天将这些作为传世艺术珍品看待,在古代恰恰是中华文化影响下的先祖希望超越肉身的极限,在天空中自由翱翔写照


20160627a.jpg

 

在民俗、民习和民风的传说中,人类最早的航天故事,一位中国女性来演绎的。她就是嫦娥,称她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位女宇航员是最为合适的。《淮南子·览冥训》中记载了“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说明嫦娥奔月是服用了王母娘娘的长生不老药,致身体骤然变轻,才飞离地球,升入太空,最后定居在月球。当然,你如果要说中国古代女航天员并非嫦娥一人,也没有错,因为还有“女娲补天”中的女娲、秦穆公的女儿弄玉等,都是传说中古代华夏航天女性的代表

 

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在数千年之前,已经造就了航天女宇航员的群体,同时也解决了从天而降、安全返航的设施和流程,西汉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编撰的《史记》里,提及舜帝的父亲瞽叟欲施计杀害舜,当舜在一座谷仓的楼顶逃生时,他在身上绑上许多圆锥形的大草帽,然后一跃而下,草帽如同大鸟的翅膀,将舜的身体轻盈地带到地面,使他安全脱险。你可以会惊呼,岂不是降落伞的的雏形吗?对,也是今天由太空返回飞行器降落的唯一模式。

    

再说一个古代中国人向天空放飞行器的故事,你一定会猜到,就是风筝吗。据《韩非子·外储说》载:墨翟在今天山东青州一带“斫木为鹞”,距今已有2000多年前,墨翟以木头制成木鸟,研制出了世上第一个风筝。后来鲁班用竹子,改进墨翟的风筝材质。直至东汉期间,蔡伦改进造纸术后,坊间才开始以纸做风筝,称为”纸鸢“。


20160627b.jpg

 

在南北朝时,风筝开始成为传递信息的工具;从隋唐开始,由于造纸业的发达,民间开始对风筝的材料进行了改革,用纸来裱糊风筝;到了宋代,放风筝成为人们与上天沟通联系的最直接手段,同时也是一种喜闻乐见的户外活动。宋人周密在《武林旧事》写道:“清明时节,人们到郊外放风鸢,日暮方归。”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宋苏汉臣的《百子图》里都有放风筝的生动景象。

 

中国古人对升天有无穷想象,向空中施放飞行物不仅在与上天联系中发挥了作用,在军事上也有广泛的用途。唐代的《独异志》记载,在梁武帝年间利用风筝作军事用途,让军人互通消息。13世纪时,风筝用于金、蒙的战役中,金兵放出风筝,上面写着鼓励被俘兵士反叛和逃跑的通告,当风筝落到被俘的金兵手中,他们便把线切断,将信息发送出去。


20160627.jpg

 

美国火箭学家赫伯特·S·基姆1945出版的《火箭和喷气发动机》一书中,向整个世界介绍了中国明代万户“飞天”的事迹:14世纪末,有一位中国的官吏叫万户,他在一把座椅的背后,装上47枚当时可能买到的最大火箭。他把自己捆绑在椅子的前边,两只手各拿一个大风筝。然后叫他的仆人同时点燃47枚大火箭,其目的是想借火箭向前推进的力量,加上风筝上升的力量飞向前方。

 

此故事在国际航空航天界非常流行,前苏联、德国、英国等火箭专家的著作中,不断的提到其人其事,并视万户为人类利用火箭作动力飞行的先驱。曾指导和有恩于我的钱学森先生,曾听他的老师、中国航空事业先驱王士倬先生讲过万飞天的故事在航天飞行中,能够载人飞行才标志一国航天技术的先进和成熟。现代载人航天距今只有几十年时间,而万户飞天的故事显示了早在中国明代就已经出现了这样的载人飞行试验。

 

李建军写于北京

2016年6月26日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