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渊源流长。中国书画艺术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千百年来,呈现了灿若形成的巨匠大家,同时也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的传世之作。以中国文化特有的艺术形式,在世界艺术之林中独树一帜。
昨天,带着央视微电影中文频道的摄制团队,专门采访了当代中国最杰出的画家之一的王西京先生。
我与王西京是老朋友了,自八十年我们在北京钓鱼台初见,已经有三十多年的交往。每当他在创作重要作品时,总是要与我交流,我们在北京、台北、美国、法国、日本、新加坡聚首谈艺,他在笔墨挥洒自如时,却渴望在技法之外的补养,在创作中能把控“神”注入。
2013年8月初,应政府有关部门的委托,我带着人体工程学的研究团队对武当山及道教做全方位的考察,突然接到西安王西京来电,让我去西安,看他正在创作的一幅以黄河为题材的巨制。二天后,我在西安半坡国际艺术园区展览大厅中,看到了是他正在创作中,长达18米,高3.72米的巨画《黄河,母亲河》。
《黄河,母亲河》是应北京人民大会堂所创作,将在共和国64周年国庆之前,将悬挂在人民大会堂的金色大厅。当我站在这幅巨制之前的瞬间,画面中逼人而来的讯息让我震惊,已经不能用美评用语去解释由天而下的滚滚黄河之水,雷霆万钧、所向披靡。王西京他出生于陕西临潼,靠近渭河,又在灞河边长大,他对于河有着与生俱来的亲近和独到的解读。他告诉我,在上小学的时候,他每天从灞河的石桥上走过,站在河堤上极目远眺,视野开阔。灞上的千年往事,李白诗里那夹杂着豪迈与忧伤的感觉,风起之时,飞絮如雪,这种带有凝重的西北豪情,加上他厚积的中国文化学养,崇高的民族责任感才能画出当今中国人的精神和中国梦的诉求。
王西京在《黄河,母亲河》上浓缩了五千四百六十四公里的黄河,将千山飞崩,四海倾倒之势凝固在中流砥柱的巨石之上。我们俩在巨作前讨论了很长时间,尽然不约而同的将作品的聚神核心指在同一点上。
对了!必须关注到作品的核心部位,确定所有因素汇聚的交点,在这点上用“神”,才构成全图的灵魂所在。我的解读,无疑是人体工程学学理所致,而王西京的认同,恰恰证明他于学于艺,造诣高超,触及心理层面之深,意笔情致之放浪形骸,无愧于中国当代画坛中的大家巨匠。
巨浪滔天,撼天动地的巨响,山飞海立,是实现中国梦的正能量。 《黄河,母亲河》采用了写实与笔墨相结合、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表现方式,于共和国64周年国庆节前,挂在了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这是陕西省美协主席王西京为祖国64周年国庆的献礼,也是他继为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创作的《黄河揽胜》大型山水画题材之后的又一宏伟巨制。为此,我还专门赶到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向王西京表示由衷的祝贺。
每次与王西京见面,我们谈文说艺,相互磋商,放任自如,唯独这次是电视访谈,反而让有些规范和拘谨,谈论的主题约定在中国文化与书画艺术的关系。古人说,丹青之兴“比雅颂之述作,美大业之馨香”,一幅具有文化内涵并能传世的佳作“与六籍同功,与四时并运”,应该是“成教化、助人论、测幽微、穷神变”。
中国书画艺术是中国文化的产物。伏羲为中华人文始祖,是东方哲学的总源头,由此可以确认,中国书画是受到易经或者说太极理念的支持,从无极生太极,由太极出无象,再归无极。中国书画艺术,从简单的水墨构成阴阳、阴阳互动出万象。具体的说,书画讲究线条和水墨,无论线的干湿、墨的浓淡、构图的虚实,均构成了太极,唯有太极的作品,才具能量,方能传世。王西京则认为,在诸多因素的制约中求取和谐与自由,在矛盾与背反中寻求化解之道。
唐代大画家王维说“夫画道之中,水墨为最上,启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我和王西京一致认为,中国画应该有儒家的学养、道家的理念、佛家的境界,唯有在笔力和水墨上的能力才能以天合天、道法自然,大化天成。
李建军写于中国人体工程学研究院
2016年7月17日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