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调查结果和科学分析显示,哲蚌寺壁画的主要病害为支撑体变形,地仗层大面积脱落、空鼓、裂隙,颜料层起甲、粉化、脱落,壁画表面泥渍、烟熏等10余类。围绕如何揭取、揭取后的壁画怎么修复、采用什么材料回帖壁画三个技术难题,首先对内转经道壁画样品应用X射线荧光、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剖面显微、激光显微共聚焦拉曼光谱分析等方法进行系统分析,全面掌握了壁画制作材料和工艺信息,不仅为壁画修复提供了数据支持,而且为进一步揭示壁画的文物价值信息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其次,系统整理了国内目前对于传统灰浆材料的室内实验研究结果,针对哲蚌寺壁画地仗层的材料特点,选择与原地仗层材料成分完全相同的阿嘎土经粉碎、淘洗、高温焙烧后作为壁画回帖,裂隙修补及空鼓灌浆加固的主要材料而进行实验研究。最终选择1000℃烧阿嘎土作为内转经道壁画揭取后的修复、回贴的主要材料,既满足了补强壁画地仗层的作用,又不会造成修复材料和原壁画地仗层材料之间的差异排斥。壁画的修复则由唐卡画师负责完成。
精心组织施工
“为了确保施工质量,我们制定了哲蚌寺壁画抢救性保护修复施工组织计划和哲蚌寺壁画抢救性保护修复项目管理办法,并印刷成手册,做到人手一册,严格按照手册进行岗前培训,培训结束后进行考核,如果不合格,不准予上岗。”郭宏表示,在每一个单元的壁画修复工作完成后,主动邀请寺院管委会人员和僧众进行现场阶段性验收,确保壁画维修的质量。
“在哲蚌寺措钦大殿内转经道壁画揭取与原位复原回帖时,原方案设计时采用壁画揭取后固定在可移动支撑体蜂窝铝板上,然后将壁画悬挂在维修后的墙体上。这种方法彻底改变了壁画原有结构,但限于当时没有研发成功较为理想的壁画回帖材料,属于不得已的选择。”郭宏给记者讲述了维修中的一个小故事。后来由于这种方法也受到哲蚌寺僧众的反对,经数次咨询专家,该设计方案最终被放弃。
“以前裂开的地方要先补上去,补好以后,两边的图案要先对齐,才能知道中间的花纹怎么补,这样才能确保补画的和原来的完全一致。”哲蚌寺寺管会副主任阿旺群增对记者表示。
在文献资料全面总结的基础上,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的团队以信息技术为手段,结合实验室和保存环境监测数据的分析,进行了壁画病害机理研究,并针对性地进行现场适用性试验。在现场施工工作结束后,针对措钦大殿内转经道自乾隆年间封闭,鲜有人员对其壁画进行系统考证和研究,还积极组织故宫博物院、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的专家学者,数次赴藏现场调研。“一方面为壁画留存一份完整的数字档案;另一方面,为今后便于研究、实现数字化展示提供数据支持。同时,还可以避免因人员频繁出入内转经道而改变壁画保存的微环境。”郭宏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