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 (李说当然1016期)您缺的是哪一色?

(李说当然1016期)您缺的是哪一色?

2016-11-14 23:51 文章来源:人民美术网  作者:李建军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20161115.jpg

 

中国文化以“五色”为正的色彩观,由来已久。在远古,与伏羲齐名的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五正色”与阴阳五行的五德有着密切的关系。以邹衍为代表的阴阳五行学派认为,历代皇朝更迭都是五行相克相生的结果,如此周而复始,循环不已。

 

青、赤、黄、白、黑与木、火、土、金、水相对应,五行相克,五色也相应转换。每个朝代都有其标志色,在朝代的更替迭代中不难发现颜色的轮转。如秦朝自认是水德,崇尚黑色,秦始皇就用这盆黑水,浇灭的周朝的火德,水能克火,所以秦朝的“衣服旄旌节旗皆上黑。”秦亡汉立,汉高祖刘邦同样认为水火不容,我的火大,就能把你水熬干。火色红色的,刘邦自称是“赤帝之子”,汉朝人马尽崇红色。这种理论被后世历代帝王们沿袭运用,颜色的生克也成为改朝换代、夺取天下的理论依据,同时也是顺承天意、合乎天德以及巩固皇权的策略手段。

 

在中国古代,凡是一个新的王朝建立,都必然先确立本朝运用的历法和崇尚的颜色,史称为“改正朔,易服色。”对色彩的选择上,集中体现在尚黄、崇红、尚黑,尊正色、轻杂色。其中,黄色是至尊至贵的象征,是帝王之色。帝王居住的宫殿,用黄色的琉璃瓦覆盖;帝王的服饰、仪仗、车骑以黄色为饰;帝王的诏放须用黄纸书写,称作“黄敕”;帝王的话须写在黄纸上,叫“誉黄”;皇帝的文告用黄纸书写,叫“黄榜”。特别是清代,崇尚黄色的之风最为突出,清帝的龙袍规定用“明黄”,清帝的车驾都要“殿以黄龙大纛”。

 

清代雍正三年,权倾朝野的大将军年羹尧被雍正皇帝下令处死。雍正公布了年羹尧的十大罪状,其中的死罪之一,就是他擅用鹅黄色荷包和黄色包袱。当然,年羹尧被杀,是他权大震主的必然结果,但他擅用黄色,也就成了他必死的合理依据。在古代中国,颜色是区分社会等级的标识,具有标志尊卑高下的文化象征。上自皇帝下至平民普遍必须共同遵守的天条,首先是以青、赤、白、黑、黄五色为正色。同时以颜色作为区分社会等级的标志。

 

红是吉祥、喜庆的颜色,自古受中华民族的尊崇。儒学祖师孔子曾说“恶紫之夺朱也”。说明他老人家对红色也偏爱有加。红色是权贵的象征,权豪之家住朱门,坐朱轩,穿朱衣,死后用朱漆棺材。朱红则是朝廷命官的服色,通常是三品以上官员才可以穿上朱衣。平民百姓却只能穿青衫,称为“白丁”。

 

黑色在中国古代是庄严、神圣的颜色,备受崇拜。《易经》解释天色为玄(黒),地色是黄,所以有“天地玄黄”之说。古代最早的夏朝崇尚黑色,秦王朝也崇尚黑色。当时的豪门显贵流行黑纱衣裳,官帽也是用黑纱制成,称之为“乌纱帽”。可以说,在汉代以前,黑色是一种相当尊贵的颜色,只是到汉代以后日渐沉沦,成为红色的一种衬色。

 

古代社会里,不同的颜色有着不同的文化意义,代表着不同的人际等差,但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表征,同时也经历了发展变化和最终定型的过程。从周代开始,已形成了用色礼制规定,尊者用正色,卑者用间色;上衣、公服、礼服等用赤色、黑色等吉色,下裳、衣里和便服等用青、浅红等间色。春秋以后,礼崩乐坏,有关颜色的禁忌也失去了约束力,属于间色的浅红色、紫色因接近朱色而日渐贵重,并被诸侯应用于公服。此后,秦汉一统,秦尚黑,汉初尚赤,汉武后尚黄。三国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人们的价值体系土崩瓦解,正色和间色之间贵贱格局被完全打破,贵贱均用正色。到隋唐时期,再次形成了用色制度体系。唐代贞观四年,唐太宗规定,三品以上官员服紫,四品服深绯,五品浅绯,六品深绿,七品浅绿,八品深青,九品浅青,一般的庶民、杂役、商贾只能用黑、白二色。皇帝以黄袍为常服。这就正式形成了由黄、紫、朱、绿、青、黑、白七色构成的颜色序列。

 

最不被中国人看好的就是绿色。古人不穿绿色的衣服,官宦人家的建筑、家具最忌绿色。因为碧、青、绿等间色是下等人的服色。唐代有一个叫李封的地方官,他对罪犯的处罚很奇葩,不打不罚,而是让罪犯头上戴绿头巾,根据罪行轻重,确立犯人戴绿头巾的时间长短。明太祖朱元璋更狠,用绿色给妓院等低贱行当贴上了标识识别。洪武三年下令:“教坊司伶人常服绿色巾,以别士庶之服”。明初南京娼妓家的男子必须头戴绿巾,不许街道中走,只能沿着街边行走。所以直到今天,人们依然将怂恿妻女卖淫或者老婆红杏出墙的男人称为“戴绿帽子”。

 

中国古代用色体系的形成,既有文化的影响,又有原始崇拜的孑遗,一切都成了过去的故事。虽然我们对颜色的定义有了全新的解释,但颜色对我们意识、运势、凶吉、健康的作用依然存在,切要关注自身,您缺的是哪一色?

 

李建军写于

央视微电影中文频道

2016年11月14日北京

 

a360广告3.jpg

2017淘宝店广告.jpg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