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要闻 > 南安罗东镇有个宋朝烧窑遗址 挖出了“宝莲灯”(组图)

南安罗东镇有个宋朝烧窑遗址 挖出了“宝莲灯”(组图)

2016-12-29 13:02 文章来源:新浪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遗址现场散落的瓷器碎片和发掘出的宝莲灯遗址现场散落的瓷器碎片和发掘出的宝莲灯

最近,南安市芦川文化研究会正在开展南安古文化遗产的整理工作。整理过程中,该研究会会员经过对一些史书进行研究,发现罗东一处宋朝窑址或许对探究泉州“海上丝瓷之路”的起源有极大的价值,但目前遗址保护工作不够完善,会员们希望通过对该遗址的调查研究,让更多的人关注参与闽南文化的保护。本报记者黄俊涛苏明明文/图

现场 窑址面积约2.2万平方米

近日,记者跟随研究会一行来到棠子垵窑古遗址采访调查。该遗址位于罗东镇荆坑村,记者发现,此处立有一块旧石碑,上刻“棠子垵窑址(宋)”,南安县人民政府1984年4月立碑,确定该遗址为文物保护单位。

窑址散落着瓷器碎片,大的有30厘米长,小的也有10厘米左右,瓷器形状多种多样,上面布满精细的纹理。

南安市芦川文化研究会会长黄志宏从地上捡起了2个碎片告诉记者,这些都是青瓷。

“我们前来查看古遗址,是希望能够帮忙制定一些保护措施。我们会通过收集调查,给出一份详细齐全的南安古遗迹资料。”黄志宏说。

“位于荆坑的窑址是1961年发现的,1983年4月该窑址列入南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南安市文管办主任杨小川告诉记者,在《南安县志》也有记载,荆坑窑址是宋代时期的,位于直坑溪中段东岸,罗东镇荆坑村棠子垵、侯破安、房仔口、瓷窑等地,面积约2.2万平方米,堆积层3米左右。这个窑址以烧青瓷为主,也有青石瓷。器型有碗、罐、炉、壶等,并装饰有莲花瓣、棱纹、直线、弦等花样,保存较好。

探究 出产的瓷器曾远销海外

黄志宏说,罗东镇位于晋江支流东江上游,古时水路交通方便,有万亩开阔肥沃土地可供农耕,山地可供制窑。据《唐六典》记载,紫云黄氏始祖郡儒黄守恭辟桑园七里及三十六田庄,在泉州首先发展蚕桑业制造丝绸,外销海外各地,为开泉州海上丝绸之路作出贡献,他献桑园、舍家宅建开元寺,为泉州创立佛教基地,遣送五子分赴“五安”开基立业。

据《埔头黄氏宗史》记载,公元686年,黄守恭长子黄经来到罗东蔡厝村,是黄氏南安房开基始祖。彼时,该窑址出产的瓷器,更是随着“海上丝瓷之路”,源源不断远销东亚、西亚、东南亚、非洲等地区,在中外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黄志宏说,据《福建石狮紫云塘园黄氏长房策卿派家谱》记载,自唐朝以后,黄氏家族在此制窑,代代相传,特别是五代后唐天成二年(公元927年)丁亥科进士第一人文状元黄仁颖推动了“海上丝瓷之路”又一个高峰,产生了很多官窑。到了宋朝,此处烧窑达到巅峰,明末清初此窑址才被废弃,据记载这里共有900多处窑洞。

“荆坑窑址保护得还不错,对探究‘海上丝瓷之路’起源,有极大的价值。”黄志宏说。

讲述 挖了一米发现都是瓷器

说起这个古窑址,70多岁的老人黄泗海记忆深刻。他原是罗东镇文化站站长,如今是南安市芦川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黄泗海说,上世纪80年代初期,当地群众发现村里出土了很多青瓷器,他得知后便联系福建省文物局及县级文物局。

文物专家来查看,发现在出土瓷器的地方,沿体表深挖1米,全都是瓷器,当年经文物鉴定,确定是宋朝窑址。随后一行人扩大挖掘面积,才发现不只荆坑村,高塘村、霞山村都发现了窑址遗迹。

“立碑后,我每年都去窑址看好多次,退休后也偶尔过去看看。”黄泗海说,“窑址面积有2万多平方米,如果深挖下去,肯定有完好无损的瓷片,所以该遗址非常适合研究。”

“我们芦川文化研究会会关注更多南安的古遗址,探索并制定出一本详细的资料,保护好这些文化遗产,为南安市文化事业发展和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作贡献。”黄志宏说。


责任编辑:苒若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