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联修复后
“全军失一臂助,民族失一友人”,这是当年毛泽东主席为印度大夫柯棣华手书挽词中的一句。这副挽联是中印两国人民之间深厚友谊的珍贵文物,一直保存于柯棣华的家乡马哈拉施特拉邦索拉普尔市,但由于年久且疏于保护,挽联已经破损。今年是柯棣华大夫逝世75周年,日前我省博物馆负责书画文物修复的副研究馆员赵莉,受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的委托赴印度主持修复了这副挽联,加深了中印文化交流,传承了中印友谊。
柯棣华——第二位“白求恩”
柯棣华原名德瓦卡纳思·桑塔拉姆·柯棣尼斯,印度人,但他却是中国共产党党员。1910年出生于印度孟买的一个小镇。柯棣是他的姓,到中国后为了表示在这里奋斗的决心,又在姓后面加了一个“华”字。
1936年,他从医学院毕业留校当助教。1937年中国抗战的消息传来,印度国大党决定派一支小型医疗队到中国去,表示印度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同情和支持,正在准备报考英国皇家医学会的柯棣华毅然决定参加医疗队。1938年9月柯棣华等5人援华医疗队来到了中国,1939年2月柯棣华等人冲破阻碍抵达延安,随后到八路军总院工作。同年秋,他们提出追随白求恩的足迹去前线。柯棣华在前线的八路军部队中,忘我工作的同时也深受环境感染。在百团大战期间,柯棣华到距火线仅一二里处设立了救护所。1941年1月,他担任了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院长。1942年夏,柯棣华的癫痫病发作,他却不顾危险留下工作。同年12月,他写讲义时突然发病,不幸逝世,年仅32岁。毛泽东主席为柯棣华写了挽词:“印度友人柯棣华大夫远道来华,援助抗日,在延安华北工作五年之久,医治伤员,积劳病逝,全军失一臂助,民族失一友人。柯棣华大夫的国际主义精神,是我们永远不应该忘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