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红木 > 传统书房坐具之中与正(组图)

传统书房坐具之中与正(组图)

2017-02-20 09:22 文章来源:木虫网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缓动以持中正

儒家讲究的中正不仅是思想行为的中正,更是身体的中正。“站得直,坐得正”是说立身行事,同时也是指坐立之姿。《中庸》:“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端正即威仪,有威仪自然就有尊严。《乐记·第十九》:“致礼以治躬则庄敬,庄敬则严威。”平时待人接物端端正正、彬彬有礼,会被认为有修养,自然能得到大家的尊敬,这种尊敬是靠自身的威仪样貌获得的。很多伪君子也扮作道貌岸然的样子来欺骗人,也是因为他用身形的端正做出了威仪,先让人在形式上信服,但心地不正,虽藏得了一时却藏不了一世,最终还是会被揭穿。

端正不只是对坐姿和站姿的要求,在运动中同样需要保持端正,最重要的原则是动作缓慢,慢才有自信,慢才有威严,慢才有气度,慢才显得尊贵,如慌乱即为失态,失去威仪,也失去尊严。随缓慢而来的是安静,能自然地静下来,在运动中体验出的静才是真的静。快而躁是年轻人的天性,以慢调和才可达到阴阳平衡。年轻人血气未定时的“躁”,需以慢作为提醒,是一种自然的保护。身体的中与正,是要经过长时间的调整才能达到的。

修身之坐

唐代之前极少见高的凳子,基本都是以跪坐的形式席地而坐,或者跪坐在宽大的床上。唐代前后中原本土所说的床,就像一个宽大的高台,如敦煌壁画《维摩讲经图》、北齐杨子华所画《校书图》、唐代阎立本所画《历代帝王图》中的高床,将人的整个身体托离地面。跪坐的时候可以自然地直立身体,整个上半身都是端正的。盘坐时臀下要加坐垫,否则很容易弯腰向前俯身。如果随意而坐,则要在身旁放一个矮矮的靠几,过去也叫做隐几,用来支撑手臂,有长方形的,也有围着身体后面绕半圈类似圈椅扶手的样式。这种靠几能在很多古画上看到,有出土实物,故宫也有收藏。

靠背式高椅的普遍应用是在宋代,与此同时也出现了理学。理学的提出与高椅的设计制作,同属于“修身为本”理念下产生的不同文化形式。宋代的理学家将器物看作是礼乐的载体,每一件器物都通过造型和应用、陈设来表达和辅助主人自身的修养。椅子造型的正与不正,工艺是否精到,陈设的方式和位置是否准确,都在表明椅子的制作者和使用者是否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诸般和谐就能够对身心有益,即以修身为本;如果不和谐则非以修身为本,是很严重的错误。器物成为对个人修身成果的验证,正如《二程遗书伊川语》:“……固是,天下无一物无礼乐。且置两只椅子,才不正便是无序,无序便乖,乖便不和。”利用器物对身心进行矫正,使之合于自然之道,是自古就有的传统,只不过到唐宋时期已经逐渐被人淡忘,于是理学家程颐和程颢特别强调这种内涵,使之在生活日用中得到强化。中国的家具,很少有类似西方沙发一类的软家具,这也不是偶然的。

将床座加上靠背,对坐的人来说已经不再是唐朝或者之前那种自觉的直身而坐,更像是一种内心涣散之后的被动收拢。唐代之前人们多能自觉地以法度约束自己,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一种自觉行为。到宋代,物质世界的丰富和法度的遗失使人已经不够自觉,所以强调以外物进行约束,器物的造型也就相应体现出这种内心思想的微妙变化。北宋器物造型风格的浑厚丰韵,南宋的瘦硬通神,其精神的体现与其诗词文章、书法绘画是同样的风骨,可以从两宋时期各种不同的器物造型体察到这种共性。这种精神也体现在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在书房家具的造型上尤其明显,因为书房家具与文人士子的距离最近。


责任编辑:Jelly
首页上一页123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