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三]“数字敦煌”让敦煌文化传播更远更广
上世纪90年代,敦煌研究院为了保护敦煌石窟,留下可能消失的壁画和彩塑,开始启动了数字化保护工程。如今,这种对敦煌石窟信息的采集,已经成为在更大范围内传播敦煌文化的手段。而现代科技的广泛利用,也让敦煌在资源共享、旅游开发、文化推广等方面形成了独有特色。
王旭东介绍,敦煌拥有彩绘和壁画的洞窟有492个,截至目前已有150个洞窟完成了壁画、彩塑的数字化信息采集,30个洞窟可以在“数字敦煌”网站上以三维立体方式对外免费呈现,其中的高清图像绝对比到现场借着手电筒光看得更加真切。这种全球资源的共享,让敦煌在更大范围内得以传播。据悉,去年敦煌研究全媒体的点击量超过了1700万次。
“通过数字技术还让莫高窟有了新的旅游模式,先网上预约、再看数字展示中心,最后才到实际洞窟。”他表示:“这样不仅大大减少了游客滞留洞窟的时间,有效的保护了珍贵的文物,同时也让人们对敦煌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此外,在策展方面,不仅有在成都的这种实物展,还有互动视觉展,让公众带着VR眼镜就能身临其境。”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敦煌的保护与数字化进程就已经在与美国、日本的合作中展开。未来,敦煌研究院则希望通过这些技术手段让敦煌文化传播得更远更广。”王旭东说。
[话题四]从“能做什么”到“应该做什么”
“目前,已经控制了壁画、彩塑的病害发展速度。”交流中,敦煌文物的保护现状绝对是最受关注的问题,对此王旭东表示:“每年都要对洞窟进行调查,如今有近100个洞窟的壁画和彩塑存在颜料起甲、空鼓等问题。不过,文物保护的理念如今已从‘能做什么’发展到‘应该做什么’,如果我们确定文物状态稳定,就尽量不进行干预,避免保护性破坏。”
据了解,从上世纪40年代开始,第一代敦煌人便开始通过安装窟门、清理积沙等方式,减少风雨以及人为破坏。最近几十年,则已经从科技保护的角度,选择了一些病害严重、价值较高的洞窟做保护修复。目前,敦煌研究院进行保护的团队多达两百余人,分别进行病害预防监测、科学检测分析、数字化保护以及文物修复。
“现在的敦煌强调预防性保护,尽量让病害不发生或者慢发生,很多情况下往往不干预即是最好保护。”多年来,敦煌还拥有着强大的科研团队,在莫高窟外的文物保护方面也不断在发挥着作用。王旭东透露:“今年年底,敦煌研究院将与四川文物部门合作,开展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新津观音寺泥塑与壁画的保护。不久,关于观音寺壁画的病害调查、材料检测等工作就将相继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