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揭开了千百年文物为何能完整保存的秘诀
在《我在故宫修文物》中,年轻人们不受社会浮躁影响,他们的生活和工作都非常规律,早上到故宫刷卡上班修文物,中午吃饭,下午坐在那里继续修,他们沉得下心来,“如果没有这种‘匠人精神’,他们五年也学不好技术,而‘匠人精神’是谁传给他们的?是他们的师傅传给他们。
年轻人进故宫跟着师傅学习,他们看到自己的师傅就是如此,天天刷卡上班,坐在故宫里修文物,这就一代人一代人耳濡目染传承下来。所以‘匠人精神’关系到一种氛围,必须要有这种氛围,红墙就保护了这种氛围。因为文物不能拿出去,在故宫里,进了院子里打了卡就不能乱跑了。”
宋纪蓉举例说,在故宫的钟表馆里,摆出了百余件钟表,几乎每一件都被修复过,其中包含着王津、亓昊楠等四、五代钟表修复师的心血。牌匾在故宫里也很多,几乎每块牌匾都被修复过。
中西结合让文物延年益寿
目前,北京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除了加大力度保护故宫特有的传统修复工艺,同时,也在不断将自然科学的新成果引入现有的传统工艺技术之中,运用多种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为传统文物修复技术提供技术支持,这种“中西医”结合,让文物更好地“延年益寿”。
宋纪蓉告诉记者,传统的文物修复技艺是用肉眼看,然后通过经验的积累进行修补,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很可能造成修复性破坏,而现在科技进步,有很多先进的科学科技可以为我所用,让传统与科技结合,“我们购买了许多设备,如通用型文物CT系统、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紫外-可见近红外分光光度计、三维视频显微镜等。通过设备对文物材料进行认知,我们可以看到肉眼看不到的东西,以防传统经验带来的误差,在修文物之前,我们根据对文物的检测结果。制定严谨科学的修复方案,最终实施文物手术。比如说三维视频显微镜,我常将它比作听诊器,通过它,我们可以看到文物修复前的状态,修复过程中的状态以及修复完成后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