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 (李说当然1156期)丧葬习俗中的黑洞

(李说当然1156期)丧葬习俗中的黑洞

2017-04-04 00:07 文章来源:人民美术网  作者:李建军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20170404.jpg

 

十余年前,我以人体工程学总结了中国历代丧葬礼仪,撰写了一本以当代社会为背景的《葬经》,全书讲解了传统中国文化下的丧葬习俗和不为人知的秘法。由于商业上的原因,该书至今并未付梓,依然深藏在我的书案之中。鉴于当前丧葬行业的乱象,我从《葬经》中摘取片段,写成本文,揭开丧葬行业中违背中华伦理、有悖中华文化的黑洞。

 

人死入葬、入土为安,是中华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并沉淀下来的民俗文化,集中了人们对死亡的认识、生存的价值、人性亲情关于人类本源性的考量,也是中华民族尊敬祖先,讲究天人合一,获得祖先庇护之源。

 

东晋著名学者郭璞在《葬书》中说:“葬者,乘生气也。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数千年来,中华儿女信奉的是中华文化,死者入土下葬后,真气与墓穴之气凝聚而形成生气,通过阴阳五行的转化,形成流通的途径,在冥冥之中影响和左右着在世亲人的运势。阴阳两气,升天为风,降下为水,在地下形成了生气。生气生发,养育万物。人是父精母血的结晶体,所以人也是阴阳两气的结晶体。每个人都有阴阳两气,死后肉体虽然消失了,但阴阳两气依然存世,所以中华民族视死如生,唯有先祖的墓穴能庇护后代的运程,这就是中国文化!

 

当前提倡树葬和海葬,往往都以移风易俗当桂冠,却无视传统的中国文化及国人的福祉、国人的葬式、葬法。数千年的民俗、民习和民风传承,受到了冲击。所谓的树葬是指把骨灰深埋在一棵指定的大树下,或者把骨灰撒在土壤里,上面种上一棵树作为纪念。从古至今,中华民族在殡葬方式上,除个别少数民族、佛教等是实行的单一的丧葬方式外,汉民族与大部分少数民族普遍实行的是土葬,或以火葬和土葬相结合的墓葬方式。不论是帝王之家还是民间百姓,之所以选择墓葬,且恒古不变,主要是为了逝者入土为安。不仅可以寄托亲人对逝者的怀念之情,更深信先祖福荫可以护佑后代的吉祥,墓葬的风水能庇护后代的运程。

 

虽说树葬能让逝者入土为安,但是逝者的骨灰在树下土中,一定会受到树根的盘缠。年复一年,树根的缠绕、挤压,这让后人如何寄托哀思,何来庇护后人的能量?说白了,就是拿先人的骨灰当化肥,任其自然消亡而已吧。考证历史的有关资料记载,随着灵魂信仰的出现,产生了多种文明的葬法、葬式。不外乎有保护尸体的土葬、墓葬和消灭尸体的火葬,但从未有过所谓的树葬。历史上有过极个别与树关联的葬法,如《魏书·失韦传》云:“失韦国,……父母死,男女聚哭三年,尸则置于林树上。”《周书·异域上》谓莫奚人葬俗是“死者则以苇薄裹尸,悬之树上。”也是陈尸在书上,而不是树根之下。

 

海葬是将骨灰撒入大海的一种葬法。骨灰撒海,完全打破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入土为安”观念。倡导者认为,这是人从自然中来,又回到自然中去。这与树葬一样,完全彻底的断绝了家属和逝者的关系,缅怀追思已经找不到物质,也不再需要先人的庇护。人体工程学认为,海葬这种葬法本不是中国文化下的传承,它起源于北欧的海盗文化,是西方海上最古老丧葬仪式。海葬最初的仪式十分的简单,它以小船载尸,挂上风帆,乘着落日的余晖,驱使西行,任其在大海中漂游。后来在逐年的演化中,成为海军的一种在航海中遇到舰上人员死亡的时候,尸体无法运回陆地安葬,不得已而为之的葬法。当你了解到海葬的起源,形成的环境因素,还值得我们中国文化去效仿吗?

 

当今有很多丧葬机构,为了盈利,大肆宣传海葬,说海葬是继墓葬以后的又一次重大改革,是人类思想的一大飞跃,是社会文明的一大标志。呸!你就不能想想中华民族的薪火传承及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文化?更有宣传资料说,党和国家领导人在海葬上起了很好的带头作用,这种说法忽视了选择海葬的党和国家领导的人难言之苦,他们之所以选择海葬,并不是为人民群众树立了榜样,而是一种政治考量,特别是对政治的终结和人间世俗的彻底隔断。

 

对于海葬,我是坚决认同伊斯兰教的声明。全球正统逊尼教派的最高研究机构阿兹哈尔清真寺大教长大叶的顾问阿扎布指出:“伊斯兰教彻底反对把尸体投入海中。”阿扎布表示:“不论是遭到谋杀或自然死亡,不论伊斯兰、基督教或无宗教信仰者,任何尸体都应该受到尊敬。”阿兹哈尔清真寺发出的一份声明说:“该海葬程序违反宗教价值和人性之常情。大教长认为,不论死亡者的宗教信仰为何,伊斯兰禁止毁坏尸体。尊重死者的方式是应将死者妥善下葬。”阿扎布说,只有在溺毙的情况下,“伊斯兰才接受海葬”。

 

用中国文化的标准去衡量树葬和海葬,我是第一个在公开场合提出质疑,同时也是表达坚决反对的人,我不理会与时事、政治相悖,将继续保持着一个文化学者的学识和良心。

 

李建军写于2017年4月3日

 

微信.jpg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