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陶瓷 > 明代瓷画《鹰吞海岳图》之寓意(组图)

明代瓷画《鹰吞海岳图》之寓意(组图)

2017-05-11 22:13 文章来源:收藏快报  作者:李熊熊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图1

图1

图2

图2

明代嘉靖前后,瓷器上出现了一个以鹰为主体的纹样品种。此纹样中,一只鹰以一足独立于巨石之上;石下是一片辽阔的海洋;天空中有层层的云气和一个太阳。细看鹰的姿势,只见它高昂着脑袋,眼睛似乎在盯视太阳。这样一幅图,是要表达什么画意呢?经初步研究,我以为此图是在表现当时造反者的“豪迈”之气!具体而言,与发生在正德年间的一次民间起义有关。

正德年间因皇帝昏庸,全国处于动荡不安之中,各地出现了许多规模不等的造反事件。其中刘六、刘七在河北一带发动的起义,对朝野震动最大。

刘六、刘七起义之初具有草寇的特点,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正德六年(1511),刘六、刘七率众攻打霸州文安县时,招揽到一位能人,名叫赵鐩。赵鐩原本是一名生员,懂些文武之道,加入起义军后,很快就成了重要将领。赵鐩要求起义军不要滥杀无辜,要懂得争取民心,重点打击贪官污吏,树立起正义之师的形象。这样的主张,对起义军影响很大。与此同时,赵鐩还创作了许多振奋人心的诗句、对联等作为口号,鼓舞士气。比如在义军大旗上金书联对云:“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龙飞九五,重开混沌之天。”以大红彩缎书:“英雄吞海岳,气势转乾坤。”在征战各地时,还常常题写这样的标语:“平欺敌将虎擒羊,纵横六合谁敢捕?”“几回月下敲金镫,多少英雄丧胆寒。”(见《七修类稿》卷十三)

这里我们重点来看看赵鐩创作的标语口号。“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龙飞九五,重开混沌之天。”这对联气势十分豪迈,直接就宣告要与昏君争天下了。不过此联本身是改编而来的,原句出自元末红巾军领袖韩山童的战旗标语:“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龙飞九五,重开大宋之天”。赵鐩将“大宋”改为“混沌”,一副历史名联就巧妙地成了刘六、刘七起义军最激动人心的口号了。后来清代的太平天国起义也借用过此联,但将“混沌”两字又改作了“尧舜”。

“英雄吞海岳,气势转乾坤”则是赵鐩的原创,气势似乎更足。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里,宇宙的本质是“气”,一切事物都是由气转化而来。起义的英雄好汉,气势能“吞海岳”,能“转乾坤”,那还有谁能比肩呢?

赵鐩创作的口号,对起义军来说相当的提气。有了高昂的气概,军队才能勇往直前,屡战屡胜。刘六、刘七领导的起义军规模最大时拥兵十多万,“扰乱六省,延逾两年”,攻破州县城池约两百座。这样的战绩与赵鐩善于鼓动军心应该有很大的关系。

虽然刘六、刘七领导的起义最后失败了,但赵鐩创作的口号却在民间得以广泛流传。挑战皇权,在传统等级社会里,是大逆不道的,但它却能激发起民众内心深处对自由、平等的向往。明代有许多文艺作品都热衷于表现这样的反抗精神,瓷画也不例外。

我们来看瓷画《鹰吞海岳图》(图1、2)。此图可以说是直接图解了赵鐩创作的造反口号“英雄吞海岳,气势转乾坤”。画面中的“鹰”,与“英雄”之“英”谐音,故是英雄的代表。鹰单足而立,象征着它具有独立性格。鹰足下的巨石表示山岳,借助以鹰为近景的独特视角,营造出山岳与海水有被身躯高大的雄鹰一口吞没之感。这正是“鹰吞海岳”(即“英雄吞海岳”)的意蕴所在。

图中天上的太阳,是皇帝的象征。鹰对太阳侧目而视,表示英雄对皇帝的权威不服,有着明显的挑战意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在传统社会里是最大胆的造反气概,直接要求改朝换代,颠倒乾坤。鹰对太阳的睥睨,应合了赵鐩口号的下半句:“气势转乾坤”。

和平年代,人们在茶余饭后谈起历史上出现过的造反英雄的故事,总不免要为他们的英雄气概所感动。这就产生了人们欣赏这种英雄气概的需求。瓷画中的《鹰吞海岳图》,就是为满足这种欣赏需求而创作的。


责任编辑:Jelly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