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参与文物艺术品收藏投资的人群增多,我国文物艺术品市场空前繁荣。资料图片
近年来,随着参与文物艺术品收藏投资的人群增多,我国文物艺术品市场空前繁荣。但在繁荣的表象下,买卖国家禁止买卖的文物、假托“文物”名义售假坑骗、虚假宣传、无资质从事文物经营等乱象也层出不穷。
针对文物流通市场多年的积弊,如何对症下药?阻碍文物流通行业发展的症结和瓶颈有哪些?实现文物流通市场的“社会共治”,政府与从业者应如何形成合力?日前,多位专家与业内人士接受了南方日报记者采访,就行动方案的落实、行业问题的破解建言献策。
南方日报记者 杨逸 实习生 王萍
将跨省联动打击
文物制假售假行为
今年7月,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和国家文物局在全国范围内联合开展文物流通市场专项整顿行动。日前,广东省工商行政管理局、省文物局也根据《工商总局文物局关于联合开展文物流通市场专项整顿行动的通知》的工作部署和要求,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制定了《联合开展文物流通市场专项整顿行动方案》。整顿行动将持续至今年10月。本次整顿行动旨在打击非法经营文物行为,引导民间合法收藏,促进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尽管国家工商总局、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整顿通知并非首次,但这次整顿行动却因力度强、范围广,在业界“一石激起千层浪”。查处买卖国家禁止买卖的文物、假托“文物”名义售假坑骗的违法案件,是本次行动的打击重点。除古玩(文玩)市场、旧货市场、涉及文物经营活动的特色商业街、文物旅游景区外,互联网市场也将成为行动的整顿对象。
一直以来,广东都是全国重要的文物流通集散地之一,特殊的港口贸易和地理特点让其成为文物流通的重要窗口,几乎每个地级市都形成了规模不一、业态各异的古玩(文玩)市场。仅在广州一城,古玩城就有4家,有文物经营行为的古玩商铺就有450多家。
然而,在繁荣的文物流通市场背后,也存在着各种涌动的暗流。随着全国各地大量文物商品汇集南下,滋生了盗掘出土文物的灰色利益链条。文物造假现象同样层出不穷,不少来自外省产业化生产的假文物,源源流向广东,再分批运到世界各地。
广东省文物艺术品行业协会秘书长吕顺介绍,广东近年还出现了假鉴、假评、假拍“一条龙”的诈骗模式,而且波及全国。2014年曝光的“广州市古今通宝展览公司”诈骗案就是其中一例,对行业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部分民间收藏展也是汇集造假“文物”的重灾区。2013年,河北“奇葩博物馆”冀宝斋浮出水面曾轰动一时。广东也曾出现类似情形。有媒体曾披露,番禺某“大师”私人珍藏馆竟藏有多件“国宝级文物”,包括其声称为西汉时期的两件“金缕玉衣”。然而,馆方却从未对相关“文物”的真实性进行鉴定。
“民间的藏品都是从流通市场收回来的,要解决民营博物馆赝品泛滥的问题,就必须从流通市场抓起。”吕顺表示,目前省文物局已出台规定,要求每年对民营博物馆藏品真伪进行鉴定和博物馆运营综合评估,文物流通主体经营市场和平台机构的管理,也可参考上述办法。
记者了解到,广东下一步还将与河南、安徽、江西等地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加强信息联系,必要时进行跨省联动,共同打击文物制假售假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