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要闻 > 揭大同北魏墓葬壁画摹制全过程 找回失落的历史(组图)

揭大同北魏墓葬壁画摹制全过程 找回失落的历史(组图)

2018-01-17 07:52 文章来源:山西晚报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画师按线稿绘图。画师按线稿绘图

科技考古手段做支撑 1:1还原壁画内容

为了保留壁画的本真,姚智泉团队使用了壁画“摹制”技艺,也就是先做一个与当时历史年代、所用材料相同的墙体,然后再在上面搞创作。如果你有机会在现场看到“克隆”好的壁画,肯定会被其逼真、细微所折服,那些散发着泥土味道,渗透着矿物质原料的壁画,似乎依旧保存着历史的温度。

起初接到这项任务,姚智泉想到了三个问题。“画什么?怎么画?壁画载体的地仗层怎么做?”为了解决这三大难题,他可谓绞尽脑汁,因为北魏离我们太远,尤其是在绘画艺术上,没有任何参考。最后,云冈石窟研究院数字中心采用了多类型全方位空间信息测量手段,对墓葬进行测绘,并且用激光三维扫描技术对墓葬整体进行高精度三维信息测量与采集。“先通过高清扫描,然后再对壁画地仗层的材质进行取样分析,比如是用什么石灰做成,里面掺杂哪些材料,接下来我们就会收集这些材料,做成一模一样的地仗层。”

其实,这才是“摹制”技术的第一步,紧接着,还得分析壁画上绘图所采用的颜料,“沙岭墓壁画是红、黑、蓝三种色彩,你得分析到底用的是自然染料还是矿物质染料。”这些工作,就是做壁画的基础,通过科学技术,分析壁画的图像信息、艺术信息、材料信息,力求打造出的壁画,从质感、材料、肌理以及历史厚重感上,都最大限度地接近原作。

从2015年开始到2017年年底完工,一画就是两年之久,这应该是姚智泉工作生涯中最难攻坚的一个课题,但他却与团队成员乐此不疲。“我觉得这是一件造福子孙后代的事情,能让我们的传统文化保存下来。”古代壁画的保护是个世界难题,原址保护的话,条件有限,壁画色泽会逐渐脱落甚至消失。国际上也在采用壁画切割的方法,把壁画放到博物馆里,可是切割后有些信息会丢失,壁画内容就不完整。或许你会说,用相机拍下来呗,可是电子数据固然可以让壁画永存,但那可视不可摸,于公众而言,也是一种遗憾。如今,这个两难的难题,通过壁画“摹制”方法基本解决了。

要想1:1还原壁画内容,可不仅仅是靠画家临摹那么简单。在最初的实践过程中,画师们可没少受打击,因为他们对历史信息不了解,很多画作都不准确,没办法接近真迹。对此,云冈石窟研究院专门成立了由院长张焯、信息资料室主任王雁卿以及大同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对画稿进行把关指导,为“摹制”团队提供考古学和北魏历史研究方面的学术支撑。

很多人都好奇,考古人跟画师该怎么合作?对此,王雁卿告诉记者,要把画师“培养”成考古人。“首先,画师们每天要写工作日志,就像考古日志一样,把每天的工作内容、绘制技法都记录下来,对于日后工作是一种探索。其次,就是让画师们从画线稿开始。”她说,“其实,在画师绘制前期,云冈石窟研究院信息中心已经把壁画的各类信息采集回来,比如一个器物的大小、在壁画上的精准定位等,为日后绘制提供了基础支撑。

上千年前的北魏究竟是什么样?人们过的究竟是怎样的生活?虽说沙岭北魏壁画提供了一些生活模板,但却也留下很多待解之谜。“这组壁画蕴含的信息太丰富了。墓主人宴饮图,从服装到使用的器物,再到助兴的乐舞乐伎,这些信息都要精准;在墓主人出行图中,还有各类车的出现。画师们对这些都不了解,我们前期就要给他们找资料,或者说找墓葬中曾经出土过的实物,领着他们去大同博物馆等地看,让他们有一种代入感,这样绘制出来的图像才能准确。”王雁卿充分发挥了考古人严谨的特质,按照壁画中的不同题材进行分工,有人负责服饰,有人负责车,有人负责北魏器物,比如墓主人用的酒具、酒壶、仪仗队手持的器物等。“很具象,很复杂,得不停地查阅资料,从北魏延续到唐、汉时期,要找到类似的图片提供给画师,他们才好对照壁画上的实景绘制出来,这个过程还得不停地修正。”拿着绘制好的线图,画师们趴在放大数倍的壁画图像前仔细对比,在研究的基础上复制、临摹。8幅大体量的壁画三易其稿,对于王雁卿来说,这是块硬骨头,但她和团队成员及画师们通力合作,硬生生地将其啃了下来。

不少专家看到摹制的壁画后,都赞不绝口,在他们看来,这种壁画“重生”,不仅为文物保护工作提供了可示范的模板,“克隆”后的壁画更能真实反映原来壁画的信息,为广大美术爱好者和从业者提供了学习研究的范本,可谓一举多得。

责任编辑:苒若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