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抑非 作品
1954年,陆抑非加入上海国画合作社,上海的新生活新景象感染了陆抑非,他花费半年多时间创作了工笔重彩年画《花好月圆》,在国画合作社展示时,领导们看了大为惊喜。此画得到肯定,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花好月圆》初版印刷20万份,上柜后数日即告脱销。连续再版至1964年,累计百余万份,一举奠定了陆抑非在1949年后上海画坛上的地位。1956年,陆抑非受聘为上海国画院首批画师。
1958年,陆抑非到农村体验生活,在一次写生中得到启发,创作出了《春到农村》,作品描绘了上海市郊一片充满勃勃生机的桃林,桃花衬以工农业生产背景,运用山水花卉结合的方法,化平淡为神妙,具有强烈的时代特色,作品在国内外多种报刊登载。同年,51岁的陆抑非受好友潘天寿邀请,调浙江美术学院任教授。潘天寿在欢迎会上致辞道:“浙江美术学院非常需要工笔画教师。陆抑非先生工笔花鸟画的技巧和写生工夫堪称一流。他的笔墨造诣很深,人品又好,能适应现代花鸟画教学的需要,是最好的人选。美院教师中多了这样的画家,可以大大弥补我们的不足。”
陆抑非风趣开朗,论画喜作比喻:作一幅画好比演一台戏,所不同的是生旦净末丑要一人来担当,既是导演,又当演员。且以一幅《牡丹墨石图》为例,说:“这幅画好比京剧《贵妃醉酒》,墨石如楚霸王,牡丹就是虞姬。霸王要画出其威严、气度,虞姬要画出其娇艳、妩媚。而许多人能画花的妩媚, 却画不出石头的丑。石头画得老辣苍劲之时,花又往往失其娇媚,要花石皆精,谈何容易!”
诗书画三绝之外,教学是陆抑非的第四绝。他是中国当代花鸟画教学的奠基人之一,后半生主要精力在于教学。陆抑非为人谦和,诲人不倦,故深受尊重,桃李满天下。陆抑非深谙传统与现代美术教学的辩证统一——如何将传统技法与风格语汇,呈现出更具科班风采的卓绝特征;如何使学生不面对教师的风格个性,而面对古典传统的的技法原则;如何从师徒授受、画塾教学到学院式教学,从在野状态,到学院式教学——陆抑非成为标志性人物之一。其角色转换之到位,令后学感叹。
陆抑非的绘画艺术,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前期),大约自师从李西山起到1953年,这是他学习中国书画传统技法、通过临摹古今名作和对物写生收集创作素材,为成熟时期的艺术创作打基础的时期。第二阶段(中期),大约自创作《花好月圆》、《春到农村》年画到1976年为止,这是他花鸟画创作的成熟时期,逐渐形成其花鸟画兼工带写、艳丽清新的艺术风格。第三个阶段(晚期),是非翁“衰年变法”进入艺术化境的时期,画风更加老辣、朴茂,自成一格。
“善画者皆善书。”陆抑非越到后来对这一古训体会越深。他认为,要达到“信手拈来”的境地,对于一位中国画家来说,书法的功力是必不可缺的。陆抑非最后把这一体会提炼成为一句格言:“书法是画出来的好,而画却是写出来的妙。”学习中国画的优秀传统精神和技法、对景写生、进行形象记忆以锻炼默写能力,以及以书法入画,这就是陆抑非花鸟画创作之所以能够进展深化的艺术基础。陆抑非将自己的所悟所得提炼为一枚闲章“先师古人后师造化”。
在近现代中国画坛上,陆抑非是一位文涵中西、艺冠书画的著名花鸟画家。他先后担任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西泠书画院副院长,常熟书画院名誉院长,西泠印社首批顾问等。
陆翁生前多次无偿捐献了共计400余件精品力作,分别捐给了上海美术馆、上海中国画院、西泠印社、西泠书画院、中国美术学院等艺术团体和院校艺术机构。先生过世后,其家人也尊其之嘱将非翁30岁左右临摹和创作的一大批具有相当学术价值的珍贵写生稿悉数捐给了中国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