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不存在的人
在牛津大学顺利地拿到博士学位后,1992年,徐小虎论文的英文版出版。英国伦敦大学沃伯格研究所将这一全新的鉴赏方法指定为艺术史研究的方法论之一,还把这本书作为欧洲绘画史博士班的研究读本。
但这并没有改变徐小虎在台湾的处境。
上世纪90年代,她重回台湾时,台湾书画鉴定界不准她再发表任何学术文章,即便她只是写文章证明某幅画是真的。主流学术界说她水准太低,觉得她“认为什么都是假?的”。
无奈之下,徐小虎辞去了台湾大学的职务,想回美国教书,但她发现,即便是在台湾之外的地方,她也依然不受欢迎。她发出的申请函大多石沉大海。有一次,她在纽约大都会美术馆给讲解员讲吴镇的《墨竹谱》,她认为这幅画就是“捏造之作”。一位韩国学生走上前跟徐小虎说,自己的论文写的就是《墨竹谱》,徐小虎的结论让自己的研究没了意义。
对于被学界禁言,徐小虎完全不能理解:“这真是一件令人奇怪的事情——每本书都会有错,我也会犯错,你们可以去做研究来证明我的错误,为什么只是不许我发表意见?”徐小虎一直期待着有人能抨击她书中写错的地方或是有年轻教授拿着这本书去继续考究中国其他古画的创作年代。事实上,什么都没有,只是沉默。
“我仿佛成了烫手的山芋,众人避之唯恐不及。不但没人与我讨论书里所提出的问题,我反而好像瞬间由专业机构与学术刊物间消失,成为一个不存在的人。”在《被遗忘的真迹》中文版自序中,徐小虎这样写道。
在和美国学者的交谈中,徐小虎知道大家其实都看过《被遗忘的真迹》,却“不喜欢它”,因为这意味着他们要重新检验每一幅古迹,而此前的研究也基本都成了无稽之谈。
究竟是要做一个追求真相的学者,还是做一个永不犯错的教授?徐小虎不知道同行的选择。在她看来,“能看到别人没看到的东西,就值得开一瓶好酒庆祝!”但酒已备妥,却没几个人愿意跟徐小虎干杯共饮,包括她的学生。
徐小虎曾经带过5个学生,其中有人的论文方向就是考据某幅古画是否真的画于那个年代,但其他教授并不愿给这篇论文予以通过。后来,这些学生中没有一个人“敢做这一行”。
在一次访谈中,当被问到“毕业后学生们跟她是否还有联系”时,“木有(没有)。” 徐小虎说,“他们不是觉得这件事不对,只是认为做这件事会让人痛苦。”话音未落,旁人都看得到一向爱笑的徐小虎眼中有泪。
尽管不免失落,但徐小虎在追求真相的路上依旧坚定的像一个斗士。这些年,她仍不断更新着自己的鉴定结果:教科书上五代著名画家董源的画没有一张是真的;台北故宫所藏唐僧怀素的《自叙帖》不可能是唐朝的书法……
2012年,《被遗忘的真迹》被“理想国”引进、终于出了简体中文版。在理想国学术馆主编马希哲看来,徐小虎的著作尽管在学界有争议,但“并非不是一件好事”,书中所提出的方法论也确实对学术研究很有意义。
第一场新书发布会中,陈丹青前来为徐小虎站台,并写下留言:“重建我们的态度”。
那一年,徐小虎在上海博物馆开会时,看到前来参加的评论者,她愣住了,问身边的老学弟:“看看他们,好像都比我们年轻,是吗?”学弟回答:“那当然了!”“可是,我清楚记得上次开会的时候,站在台上的老师都比我们老很多啊!”她突然意识到,自己因为被禁言,已错过整整一代学者,成了全场“最老的人”。
也是在这一年,身处争议漩涡几十年的徐小虎去尼泊尔的深山里修行,除了参加活动,很少离开这里。
《被遗忘的真迹》出版至今已有5年,豆瓣评分8.6。在读者的评论中,有人赞同徐小虎敢钻研敢发声的态度,有人欣赏她为“中国画辨伪学”作出的努力,也有人认为她用西方学到的鉴赏方法来给画作断代是一种中国艺术史最缺的“精确”。
今年9月,徐小虎的新书《南画的形成:中国文人画东传日本初期研究》再次由理想国出版。她也因此走出尼泊尔的深山,再度来到北京。
在一系列的新书活动中,徐小虎习惯用“小虎”称呼自己,每当说到一个有意思的结论,她就会忍不住开心地笑起来。参加活动的年轻人纷纷用“可爱”来形容她,而她本人也在做一件更可爱的事——她期待建立一部“没有大师的中国书画史”,在这部历史中,书画不分大师还是无名氏,只论创作年代和艺术价值。
“这是一项民族的工程。”原北京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古代书画专家杨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