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综合 > 民国美术史上的“社团现象”(组图)

民国美术史上的“社团现象”(组图)

2018-01-29 15:22 文章来源:收藏杂志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王震  《东坡试履图》 1921年作  108×38厘米  设色纸本王震  《东坡试履图》 1921年作  108×38厘米  设色纸本

款识:东坡居士试履图。辛酉孟夏,白龙山人王震写于海云楼。

印鉴:一亭五十后作。白龙山人。来苏楼。海云楼

王震是“上海中国书画保存会”创始人之一,他中年以前学任伯年画法,作品的题材和风格酷似任伯年,中年以后画风转向吴昌硕,晚年将任和吴的风格融为一体。 因而他的作品既师法任伯年的传统,又得吴昌硕的笔墨,尤其是佛像和写照自成一家。

抗战爆发后,原先美术社团比较集中的北京、上海、杭州、苏州、南京等地相继沦陷,许多社团活动被迫停顿或在无形中解散,包括书画家在内的大批文化工作者纷纷西迁,疏散到西南、西北等地。为支持和宣传抗战,重庆、延安等地兴起了数量众多的木刻和漫画团体,这些美术团体,既推动了美术创作的繁荣,又为抗日救亡运动做出了卓绝的贡献。

二,经济原因

民国美术社团的大规模涌现并呈较为集中的地域分布,经济因素在其中起到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近代绝大多数美术社团集中分布在沪、苏、浙、粤等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这些地区的大中城市都是商贾云集的富庶繁华之地,而抗战爆发前,西南、西北等经济欠发达地区则绝少有绘画社团的组织与活动。

其中上海一地美术社团的数量占据近代美术社团总量的三分之一还要多。上海自开埠以后,新兴的商业资本家和官僚买办热衷于书画及古玩的收藏,于是,一个潜力巨大的书画艺术市场吸引着全国各地的书画家前来寻求发展的机会。

希望在上海淘金的书画人士众多,但对一般的书画家来说,想要在名流云集的十里洋场扬名立足,又谈何容易?在这样的情势下,客观上也需要有类似商业行会的社团组织以保障书画家的切身利益。由是,美术社团恰好充当了书画家和书画市场之间的桥梁和纽带。通过加入社团组织,会员间的交流与切磋,既有助于提升他们的艺术水平,提高知名度,扩大社会影响,又可以从多个渠道获取市场信息,从而达到推销自己的目的。而数量众多的美术社团的成立,又反过来繁荣和活跃了书画艺术市场。

三,文化原因

美术社团的大量涌现,是近代中西文化全面冲撞融合的产物。近代中国文化发展的复杂性,也决定了文化因素对美术社团发生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传统文化及国粹沉沦之刺激,是民国美术社团大量涌现的文化诱因。20世纪之后,一向被人们视为国粹的传统美术却在西方文化艺术的冲击下节节败退,这深深地刺痛着书画家们的民族自尊心,同时也激发了他们重振书画艺术,以文化救国的决心和勇气。

1920年成立于北京的中国画学研究会,是北方地区规模最大,影响最著的绘画社团,关于其成立初衷,《中华民国三十六年美术年鉴》说:“绘画为东方文化之一,我国具有悠久昌明之历史,自清季斯道中衰,民初日趋荒落,国际博览,有所征求,辄无以应。周肇祥、金绍城因与同志贺良朴、陈衡恪、萧愻、陈汉第、徐宗浩、陶瑢等,共谋挽救与发展,乃有中国画学研究会之发轫。”1923年9月,“南北艺术界诸君,感于无大规模之集合,不能有伟大之建设”,因而组织全国性的艺术协会,其《成立宣言》称:我们在四千年前便气韵生动的雕刻和绘画,然而现在,欧西艺术经过中世纪一场悠久的迷梦之后,他们的觉醒比我们先了四五世纪。中西古今对比之下,就有了强烈的心理落差,也自然意识到“这是我们应该觉醒的时候了”。1930年由郑午昌、谢公展、贺天健等人发起组织“中国画会”。关于该会的成立,《民国十九年中国画会缘起》一文中说:“在今日世界文化比较之情势下,无处不予我人以惭怍与愤奋之感觉。尤以我画界零落之衰象,而使我人益觉来日责任之重大,不能迁延苟且以相推委……日本为我国文化之犹子,虽格于其天性系统之差别,犹未能深肖,而其在国际文化上之宣传,每每以东方艺术主人翁自居,此最足使我人难避不自振作之诮者也。”

责任编辑:果然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