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巴塞尔有史以来最贵的作品,3500万美元出售的威廉·德·库宁的《无题XII》
谈及对本届香港巴塞尔的观感,旅居纽约的资深国际艺术顾问黎蓉告诉“澎湃新闻·艺术评论”:“我自1999年参加瑞士巴塞尔博览会,自2002迈阿密巴塞尔开始参加每一届。香港巴塞尔博览会的前身是Art HK,2008年由我的朋友Magnus Renfrew创办,当时我曾经帮助他招商。六年前巴塞尔博览会买下它。今年明显是具有实质性转变的一年。无论是参展画廊以及他们所展作品的质量,还是参展藏家的数量和重量,到画廊销售的状况,以及当地国际画廊展览的盛况,一切都标志着香港巴塞尔博览会已经成为和迈阿密、巴塞尔同样重要的顶级博览会。同时可以感受到国际艺术世界的重心有从西方转移到亚洲的趋势。另外今年明显不同的是有很多欧美藏家参加,包括一些西方顶级美术馆的藏家赞助团。以往的香港巴塞尔大部分西方参加者是画廊家或艺术经纪人。”
在一片成交喜讯中,资深艺术品经纪人李苏桥持有一贯的冷静:“虽然历届巴塞尔博览会都尽力把自己装扮得更多元化,近两年甚至刻意地推进亚洲画廊参与数量的增长,但实际上那些一线国际画廊对市场的垄断却越来越明显,原因可能很复杂,其中之一是大部分努力想当收藏家的新有钱人在缺少独立判断缺少审美还缺少时间与耐心的时候,与大牌国际画廊一起玩当代艺术最容易获得市场奖励,有时候是你想玩还得排队等着,里面的老客户还没出来呢!这样大牌画廊门口的人愈聚愈多;其二就是大牌画廊合作的艺术家拥有更多的学术资源(包括双年展、美术馆等等,虽然屡遭非议,但当代艺术领域就是这样一个生态系统),这保证了收藏家们能与大牌画廊一起玩显得特别有面子。”
另一位观展者也表示,海外蓝筹画廊在亚洲的影响力日甚一日。本土画廊也曾经风光无限,现在却退守边缘。一些相对优秀的艺术家开始越来越出现在海外画廊的展位,某种意义上,是西方对中国艺术的重新发现。但是,这一次,他们的目标市场几乎百分之百对准亚洲。最令人唏嘘的是,一些不得不在这里做那些几乎没有交易可能的“项目”的画廊,他们常常是年轻缺乏资本的机构,如果博览会希望扶持这样的项目,其实可以给予减免费用的支持,当然,这只是一厢情愿。一些画廊将不得不面对一次参展带给他们的沉重负担。不过,下一次又会有其他画廊满怀期待而来……对于多数本土画廊来说,很难说参加巴塞尔会是一个愉快的经历(我听到过一些声音),有时候,几乎是孤注一掷。下半年或者明年怎么过,都来不及想了。对于艺术市场这些年轻的玩家,巴塞尔太像一场梦,一场美梦或者噩梦……当然,对于大多数只是想去看看光怪陆离的当代艺术现场的观众,不会注意到这些……
在一间画廊展位的地面,长方形的钢板上并列摆放着两块大石头,途经这件展品的上海观众张先生风趣地脱口而出:“格叫啥,硬碰硬!”在这间展位对面,就是“碰碰硬”的卓纳画廊,与高古轩画廊并列全球两大画廊。艺术市场从来都是角斗场,往往是在“硬碰硬”的竞争中获胜的超级画廊和机构拿下规则的制定权和话语权,从而最大化地取得利益。
第二圈,在H Queen’s爬楼看展
香港巴塞尔史无前例的248间画廊,挑战着每位参观者的体力极限,但远道而来的人们并没有停下脚步的意思,如同一圈又一圈旋转的摩天轮。
看过巴塞尔,不能错过中环皇后大道中80号、被称为“香港艺术新地标”的H Queen’s。这座大楼专为艺术机构而设计——每一层层高4.8米、为画廊及艺商定制有运输装置和吊臂、可开合幕墙系统运送大型艺术品至各楼……更重要的是,H Queen’s本身还见证了香港画廊近六十年的发展历程,从荷里活道的“古董街”,到分散在城市中心小巷和外围厂区的画廊,再到陆续进驻国外画廊的毕打行、娱乐行、中国农业银行大厦,最终随着一线画廊和机构的落户,实现了巴塞尔期间的整合与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