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综合 > 城市的“文化牌”(组图)

城市的“文化牌”(组图)

2018-06-05 08:32 文章来源:解放日报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毕尔巴鄂古根海姆艺术博物馆。 视觉中国 图     

在多方考察和问计之下,毕尔巴鄂终于决定兴建一家现代艺术博物馆,寄希望于欧洲众多艺术爱好者热衷的“文化苦旅”。美国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是收藏现代艺术的重镇,其基金会早有向欧洲拓张之意,双方一拍即合。

兴建这座博物馆的投入高达2.3亿美元,对于一个衰退工业城市的政府来说并不是个小数目,但巴斯克政府还是百分之百投入了这笔建设经费。

后面的故事便是大家今天看到的那样:钢铁小城蜕变为文化之都,全世界游客纷至沓来。

1997年底,毕尔巴鄂古根海姆艺术博物馆开幕,1年之内就吸引了130万参观者。到了第3年,这座造型奇特的建筑吸引了400万游客,带来4.5亿美元的直接经济效益,建筑成本全部收回。据估计,博物馆建成5年后,给当地带来的经济收入约为1.68亿欧元。巴斯克政府的税收则增加了2700万欧元,相当于为本地新增了4415个就业机会。现在,每年有超过100万的游客参观这座博物馆。

在聚集了海事博物馆、艺术博物馆和Sala  Rekalde博物馆的毕尔巴鄂艺术区中,古根海姆是毋庸置疑的中心。自那时起,毕尔巴鄂也重新焕发了生机与活力,围绕着博物馆进行规划的新城区为这座城市带来了新的面貌。

近年来,毕尔巴鄂屡屡获得如“欧洲文化品牌奖”、“欧洲最佳城市”这样的荣誉。文学影视作品也纷纷向其投去了目光。比如著名的“007”系列电影中的《黑日危机》片头,就用了该馆流体造型的建筑做外景; 又如美国作家丹·布朗最新的作品,也把故事的第一个高潮设置在馆内发生。

“古根海姆效应”成为大学研究课题

2014年年底,毕尔巴鄂与所罗门·罗伯特·古根海姆基金会续了20年的合约。

毕尔巴鄂深知,这座城市不似博物馆、艺术机构成群的纽约、伦敦和巴黎。在那些文化名城,少了哪一家博物馆也许会是一种遗憾,但无碍整个城市的发展。可对于毕尔巴鄂来说,古根海姆不只是一间收藏、展览当代艺术的博物馆。

古根海姆博物馆的丰富馆藏、美学品位和经营之道,对于当时亟待振兴的毕尔巴鄂来说,都是宝贵且便利的资源。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为了保证持续运作,在基金会的指导下购买了大量的现代艺术品。得益于古根海姆基金会专业的艺术眼光,陆续收藏了当代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的作品。而为了迎合本土观众的口味,博物馆还设有专为当代巴斯克和西班牙艺术家提供的展厅,为古根海姆和当地的艺术培养一种特殊的关系提供了条件。

于艺术爱好者而言,这是一间值得专程拜访的当代艺术博物馆。于普通游客而言,它是适合“晒图”在社交网络上的地标式建筑。对于城市规划者来说,这是值得一试的城市活化策略。

美国哈佛设计院专门提出了“古根海姆效应”,指的是古根海姆博物馆给毕尔巴鄂地方经济带来的效益。如今,这已成为众多大学的研究课题。事实上,在古根海姆博物馆落户之后,毕尔巴鄂又陆续邀请了多位世界著名的建筑师设计各种标志性建筑,变化仍在进行之中。

如今,走在毕尔巴鄂街头,不时会发现一些特别的建筑。比如西班牙建筑大师卡拉特拉瓦的“白桥”、日本建筑大师矶崎新的河岸双塔等。

法国设计师菲利普·斯塔克改造的废旧红酒仓库,则成了毕尔巴鄂的新文化休闲中心。这座改造后的红酒仓库外观依旧保持着19世纪的古典风格,6000平方米的室内广场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广场上立着的43根柱子,每根柱子的设计各不相同,支撑着上面的主楼图书馆和健身中心。顶楼的游泳池底用钢化玻璃制成。站在室内广场,抬头就能看到高高的泳池底,隐约看到游泳的人。

“天时地利”不易得 成功之路或难复制

毕尔巴鄂的城市发展思路被看作是欧洲文化复兴的一部分,但实质上是在城市原有的发展路线出现偏差或资源耗竭之后,寻找的一种新的城市主题文化。

纵观全球,因为制造业衰退而苦苦挣扎的城市,在彻底改造自己的过程中,往往都会在文化上下很大的赌注。近年来,各地城市纷纷兴起了“博物馆热”,如澳大利亚的珀斯、沙特阿拉伯的麦加、阿尔巴尼亚的地拉那,都在为新的城市文化中心建造博物馆。甚至还有城市直接找到毕尔巴鄂的城市文化和博物馆顾问,说:“给我们古根海姆。”

不过,就在其他城市试图模仿毕尔巴鄂的成功之路时,也有当地的声音提出异议。有人问:古根海姆博物馆真的激发了这座城市的创意,抑或是它只是如同迪士尼乐园里有着华丽名称的城堡,给了富人和游客们一个昂贵的去处?“古根海姆效应”是在传播文化,还是在传播财富?

曾有媒体询问当地文化团体对“古根海姆效应”的看法。一位负责人表示,“博物馆本身很好。但是它在游人那里获得了太多的关注,而他们在此停留的时间十分短暂。各种各样的活动吸引了很多目光,但是并没有给毕尔巴鄂文化留下太多东西。”

芬兰建筑师 Juhani Pallasmaa也曾对古根海姆的连锁经营模式表示过质疑。他认为,“这个项目强调了艺术消费至上与吸引旅游的一面,而非艺术之于文化和人性的宣扬。它更关注那些充满争议的全球化以及消费主义艺术,而不是关注本地的艺术传统与实践。”

加拿大艺术委员会主席西蒙·布劳特在后工业化城市蒙特利尔采取了与毕尔巴鄂完全不同的、以文化为导向的复兴计划。他建立了一个叫作“文化蒙特利尔”的开放的文化网络,让更多普通人都可以和专业艺术家接触、交流。

“文化蒙特利尔”的目标是“为蒙特利尔人提供接触文化的途径,让民众感到文化是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而非少数人享受的精致生活。”布劳特说,“我们当然也为明星建筑师们提供空间,但我们永远优先挖掘本土文化,而非购买外来文化。你不能抛开民众来发展文化。”

不管是选择哪一种复兴城市形象的方式,人们目前至少都达成了一个共识,即“古根海姆博物馆之于毕尔巴鄂,是一个很罕见的事件。”

业内人士认为,“那些有着惊人才华的人,令人难以置信地在此汇聚。博物馆希望扩建,土地价格低廉,政府出资,建筑师渴望成名,而一座城市迫切需要一个新的存在理由。这一切,都不是靠金钱可以买到的。”


责任编辑:果然
首页上一页12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