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神赋图》中乘坐轺车的曹植
其优点是马儿跑得快,但座位少,雨打风吹有些麻烦。
到了魏晋时期,轺车车厢两边变得高了一些,大了一些,伞盖也变得华丽。大家熟知的《洛神赋图》中,就有这样的描绘:
安车
到了南北朝,人们对车的要求又有了变化:我又不去打仗冲锋,车要那么高的速度干吗?舒适才是最重要的!于是,那种有封闭式车厢的“安车”开始受欢迎。
秦汉时期也有安车,到了魏晋,战乱频繁,“礼崩乐坏”,也没人修路,马拉车太快容易颠簸,再加上天天打仗,马越来越少,所以那时候的安车一般用一头牛拉。
《礼记·曲礼上》:“大夫七十而致事(退休)……适四方,乘安车。”汉郑玄注:“安车,坐乘,若今小车也。”官员告老,或征召德高望重的人,往往赐乘安车,这是一种优礼方式。安车多用一马,也有用四马的,那是表示特殊的礼遇。
南北朝到唐朝的壁画中,这类的牛车非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