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冰《天书》
当代艺术在审美倾向上有两端:一端是继承了现代艺术的批判性,如徐冰的《天书》;另一端则是依托大众文化,甚至以抹平高雅与大众文化的差异为目的,如《地书》。在徐冰的作品中我们看到这两端的实验,作品中无论展现的是哪一种审美倾向,还是两种倾向间的相互变化,都是由艺术家的创作观念指导。徐冰的《天书》《新英文》语言系列和《地书》系列作为艺术家创作生涯的重要节点,除了三者在艺术语言上的革新与突破,它们的转变正一步步实现了艺术家的艺术理念和完整的文字实验体系。曾经的《天书》“它对知识分子特别有作用,但是对于没有受过教育的,或者是低知识阶层的人,杀伤力就不强”(徐冰、殷双喜、冯博一《观念的生长——徐冰、殷双喜、冯博一对话录》见《美术研究》2005 ,3)。那个时候的作品依然摆脱不了高度知识分子气息和中国传统文人性的贵族化倾向。徐冰最靠近“艺术为人民”观念并拉近了精英于大众距离的要数作品《地书》。他自己虽然辩解过从《天书》到《地书》的观念传承是:“看上去截然不同的书,又有共同之处,不管你讲什么语言,也不管你是否受过教育,它们平等地对待世界上的每一个人。”(徐冰。《<凤凰>终究无法脱离“破烂”的本质》,见《北京青年报》2010-7-15)但显然《地书》还是更平易近人。上文所提及的两件直白命名的“新英文”系列作品可以说是为人民观念实践的过渡阶段,更多的还停留在徐冰“新英文”语言模式的选题和实用性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