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 “一墙之隔,天壤之别”这一道城墙,将北京城划分成了景象截然不同的两部分

“一墙之隔,天壤之别”这一道城墙,将北京城划分成了景象截然不同的两部分

2018-12-20 16:49 文章来源:  作者:李建军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自从南面的外城建起来之后,北京的中轴线出了正阳门,也就是前门,就变成了一条繁华的商业大街。这段南中轴线跟内城的中轴线不同,它不仅没有把外城的东西两侧切分割裂开,反而把它们联接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整体,这也是南城文化的一个明显特点,就是平和、包容、开放,这一点我会在后面的章节中做详细讲解。

从地图上来看,老北京城的形状很像一个“品”字。上面的一个“口”是包括东城西城在内的皇城,高高在上,显得很威风;下面并列的两个“口”是南面的外城,是广大的平民百姓。你想,如果没有下面的两个口,上面的那个口是不是就要倒下来?就像那个高高在上的英雄石像,如果没有小石子砌成的基座的支撑,再精美的石像它也必然要轰塌,摔得粉碎。所以说,“南贫”也可以理解为“南平”,只有基础打得牢固,下面平稳了,才能保证整体的平衡,才能保证上层的持久不衰。也正因为属于外城,是平民老百姓的天下,于是南城便形成了完全不同于内城的文化。

老北京的内城外城这两圈城墙把北京城一分为二,内城城墙南段穿过宣武门、崇文门一线,以这道城墙为限,墙里墙外形成了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北边是标准的皇城,皇宫辉煌威严,胡同里王府大院整齐气派;而南边这一圈外城却纷乱嘈杂,吵吵嚷嚷,就像皇城这张四方大脸下方长得过于臃肿肥大的下巴,外表看上去好象是累赘,其实却又是相当重要的一部分。

在外城建成以前,或者说在明朝从南京迁到北京之前,前门外这一片就是元代北京城的郊区。这里是大片的沼泽地,有几个七零八落的小村子和歪歪斜斜的街道,非常荒凉。明成祖朱棣定都北京以后,将城南做了一些有系统的、有规划的建设,在前门外大街西侧建了一批廊房。廊房就是带廊子的房子、商铺。这些廊房一共有四条,当时叫廊房头条、二条、三条、四条,最后面这个廊房四条就是后来很有名的大栅栏商业街。

我们现在看南城这一片还是比较规矩的,胡同一条一条的,像蔡家胡同、施家胡同、掌扇胡同、干井胡同、湿井胡同,还有车辗胡同,都很整齐。这是南城最早的居民区。这里规划好了做什么呢?朱棣要将都城从南京迁到北京,必然要带来大批商人和官吏,这些人不可能都跟着住到内城去,所以就把他们安置在了廊房这一带。所以这里比东边的鲜鱼口地区更出名,因为这里的店铺更多一些,更繁华一些。

直到嘉靖时期扩建了外城,前门外这一带才被圈进城墙里面。因为这是新发展的区域,尽管也有不少商铺货摊,但与最初的北京内城相比,外城人口还是比较少的,所以还十分荒凉。这应该就是北京城最早的“南贫”了。

南城的经济和建设慢慢发展起来,正阳、崇文、宣武三门之外逐渐形成了人口稠密的居住区,还建了正东坊、正西坊、宣北坊、宣南坊、白纸坊、崇北坊、崇南坊等几个坊。到万历年间,京城最繁华的地区已经从北面的钟鼓楼大街变成了前门外。有一个叫蒋一葵的人写了一本书,叫《长安客话》,书里说崇文门外,大街左右,市肆繁盛,车马塞门,百货云集,人声鼎沸……

如果说明朝时候的南城居民还是以商人富户为主,那么到了清朝以后南城的人口就很杂了,也可以说清朝时候的南城开始成为真正的穷人的聚居区。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