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 上海—小灶“炒”出大都市,慢慢积累财富因地制宜,逐渐发展成经济大都市

上海—小灶“炒”出大都市,慢慢积累财富因地制宜,逐渐发展成经济大都市

2019-04-11 14:43 文章来源: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说起小灶,人们自然会想起“吃小灶”,指受到特殊的照顾,特别的待遇。可是谁又会想到这小灶竟与大上海还有密切的关系呢?一个小灶也能给上海带来财富,这又是怎么回事?

在上海浦东,有许多地名听起来非常奇怪,大多带了灶、团什么的,比如三灶、六灶、八灶、四团、六团、大团等等,这让人感觉有些奇特。不少到过上海的朋友都会有这样的疑问,其实这里面还真有讲究呢。

上海浦东与老上海一样,是一个典型的泥沙冲击而成的平原,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外扩,面积越来越大。现在的川南奉公路在清朝末期的时候还是一片海塘,而今天的海堤又向东移动了数十里。地势的转变,也带来了本地经济的变化。大上海一开始并不大,它是一天天慢慢变大的,就象一个婴儿,是经过不同阶段才长大成人的。这就是我在人体工程学当中讲过的,人的精子与卵子结合后,要经过不同的裂变时期,才会有惊人的变化。我们讲天人合一,人的变化与地理的演变总有惊人的相似。


其实,所谓“灶”,就是我们所熟悉的灶头。但是这个灶头不是用来烧饭的,也不是烧菜的,而是用来生产盐的。当时浦东濒临东海,海水经大锅煮后水份蒸发就可以得到食盐。而食盐在当时属于国家重要物资,都由政府严格控制。为了组织生产保证食盐的供给,就把许许多多的小灶合并成一个团,这样便于管理。于是三灶、六灶、四团、六团就出现了,方便交流与联络。现在的南汇区还有一个叫盐仓的小镇,便是当时浦东成品盐的仓库了。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当时这里的盛况:几百上千口锅、灶,又是煮又是炒,大量的食盐被加工出来,成为白花花的“银子”,既是百姓家家不可缺少的营养调味品,又能真正赚来银子,兴隆的场面可想而知。

由于这里盐场规模不断的扩大,吸引了不少外地的打工者和外来的商贩,初级的商业经济就一点点形成了,后来慢慢又扩展成在本地区有相当影响力的市场。这样的经历对上海而言,也是一个财富积累的过程,显示了上海能够因地制宜,一点点做大的决心。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