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太原金胜村5号唐墓墓志盖铭文摹本
三余论
目前,考古学界认为太原金胜村337号唐墓、6号唐墓、金胜村唐墓M4以及太原焦化厂唐墓的年代集中于武周时期(690-705)。如果该屏风画的内容确为狄仁杰望云思亲,那么太原金胜村这几座唐墓的年代很可能在狄仁杰退冀州突厥、武后自制金字于袍之后,即在万岁通天(696)之后。换言之,至迟在万岁通天之后便有狄公望云思亲及渊明嗅菊的图像。有意思的是,此二者可以说跟陶渊明都有着间接或直接的关系。
就现有材料来看,望云思亲的意象应该跟陶潜《停云》诗有关。陶渊明有《停云》诗四首,约作于晋安帝元兴三年(404)春,当时诗人四十岁,闲居于家乡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停云”,凝聚不散的云。这首诗的内容就是序中所说“思亲友也”,抒发了诗人对好友的深切思念之情及诗人关怀世难的忧心。《停云》序中有云:“思亲友也。罇湛新醪,园列初荣”,同样提到了酒,罇湛新醪,罇,即酒杯。这说的是酒杯中倒满了新酒。“罇湛新醪”的用意并非自饮,而是要请亲人饮用。这跟该屏风画中人物右手持杯上举的形象正吻合。因此,可言望云思亲的构图与陶潜《停云》诗的意象有关。
但是,如上所述,因与之共存的有“渊明嗅菊”,鉴于在同一座墓葬屏风画中,同一人物的题材一般不会重复出现,所以可以断定第6屏表现的是狄公望云而非陶潜停云。
就目前情况而言,如果第1幅为渊明嗅菊,则它是现今所知最早的与陶渊明有关的画像了。今知文献记载较早而且比较著名的陶渊明画像,当推唐代郑虔(691-759)所绘《陶潜像》。郑虔是唐代中期著名的山水画家,狄仁杰卒于武则天久视元年,此时郑虔年方十岁。可知,上述唐墓壁画中的狄公望云图像与郑虔无关。
值得注意的是,唐人表达对陶潜理想向往的还有南山及桃花源。
在很多唐代文学作品中频繁出现“南山”“商山”一词。该典出自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终南山位于唐长安城南,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而与长安城的政治、社会生活形成微妙的互动。“终南捷径”便是这种地缘政治的社会产物。而在家居环境里面,唐人也会布置盆池山水,视之为南山。白居易《秦中吟十首?伤宅(一作“伤大宅)》云:
谁家起甲第,朱门大道边?
丰屋中栉比,高墙外回环。
累累六七堂,栋宇相连廷。
一堂费百万,郁郁起青烟。
洞房温且清,寒暑不能千。
高堂虚且迥,坐卧见南山。
绕廊紫藤架,夹砌红药栏。
攀枝摘櫻桃,带花移牡丹。
主人此中坐,十载为大官。
厨有臭败肉,库有贯朽钱。
谁能将我语,问尔骨肉间。
岂无穷贱者,忍不救饥寒?
如何奉一身,直欲保千年?
不见马家宅,今作奉诚园!
甚而中晚唐墓葬屏风画中“金盆(盆池)花鸟”样式的出现或亦与此观念有关。在唐墓中也发现与此有关的随葬品,如陕西中堡村唐墓(盛唐时期)便随葬有山水亭池小景,而成阳底张湾唐墓(天宝六年,747)随葬游山群俑恐亦与此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