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要闻 > 殷墟“上新”,何以再度出圈?

殷墟“上新”,何以再度出圈?

2024-02-29 11:15 文章来源:南方+客户端  作者:吴三川、高维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河南安阳殷墟博物馆新馆内展出的刻辞卜甲。图源:新华社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历史深处的故事,静默而厚重;见人见物的言说,生动且轻盈。走进殷墟博物馆新馆,方寸之间似是故人来,那便是“见器如面”的力量:3000多年前的甲骨占卜记录中,有商王武丁写给妇好的暖心“情书”,有商朝“小王子”生病后的“请假条”,俨然是古老而鲜活的“记事本”,任凭时光流转千年,那些朴素的情感从未改变;形似小猪佩奇的陶罐、3000多年前的“搓澡巾”、不知是权杖还是义肢的“神秘之手”,考古工作看似高冷,实际上也很贴近日常;借助裸眼3D、人工智能等硬核科技,历史细节和现代文明交相辉映,以更新颖的形式、更沉浸的体验,打开个体感悟和民族叙事的紧密链接,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也就水到渠成。

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从主动吸纳周边文化,到有力辐射同期文明;从“古代中国”到“现代中国”,再到“未来中国”;从“探索商文明”到“伟大的商文明”,再到“世界的商文明”……历史的脉搏并不会孤立地跳动,文化的影响从来都有迹可循。读懂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何以中国”的答案也就更清晰可见。站在殷墟上追寻文明的足迹,巩固好我们的文化主体性,必能打开鉴往知来、古为今用的关键“钥匙”,为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借鉴。

历史长河奔腾不息,千年文明弦歌不辍。我们穿越千年走来,未来又将走向何处?将视线重新拉回到洹水之滨,“青铜鼎”上那行醒目的大字,或许已写下最好的注脚——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责任编辑:果然
首页上一页12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