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起中国古典哲学,魏明德总是滔滔不绝。他最喜欢《诗经》至《淮南子》时期的哲学思想,认为这是最有创造力和思辨性的时代;他十分欣赏孟子,认为孟子是超越学派的代表,具有道家思想,他还用“观水有术”(出自《孟子》)作为自己的画展主题,“水是‘道’的一种符号和形象。”
在魏明德的研究领域中,“结构”是一个关键词,经典文本的修辞结构是他的研究重点。“文本通过不同的方式产生意义,一个方式是它的内容,另一个就是它的结构。”魏明德曾写过一本关于如何阅读中国经文的书,里面所谈的问题并不是经文在说什么,而是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理解它们。早期研究政治学的他,之后又转向宗教人类学,但其中不乏一致性,“无论我研究的是一个文本、一种城市规划方式,还是一种礼仪或艺术作品,我都会去理解他们的结构。”
90年代起,魏明德开始往返于台湾和四川,开展了持续十余年的田野调查。“我对凉山有很强烈的感觉,发现彝族其实有很多经文,也有自己的文字,后来我做了很多彝族经典的整理翻译工作,研究了他们的民族文化。”随着对当地的了解日益加深,魏明德的彝族朋友也慢慢变多,他不仅学会了四川话,还能说上几句彝语。此外,语言能力超群的他还掌握英语、德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中文等多国语言,但他却说“我会的不少,也会的不多。”
当下跨文化交流的问题在于我们知道的太多
自2009年加入复旦,魏明德已在上海生活了15年。他笑称自己是“上海地铁专家”,地铁是他出行的第一选择。
这学期,魏明德开了三门课,既有开给研究生的专业课,也有开给本科生的入门课。他还担任复旦学院的班级导师,为本科生们答疑解惑。“我会帮他们一些小忙,但也不是很多。我会引导他们分享自己的困难和快乐,让他们彼此互相聆听,也会教他们怎样阅读一本书。”
多年来,魏明德作为复旦大学徐光启文明对话与交流研究中心主任,牵头组织了多个国际交流研讨会,致力于推动文明对话与交流互鉴,“我们希望搭建一座桥梁,以徐光启的精神共同探讨当代社会、当代哲学的问题。”
在魏明德眼中,徐光启作为科学家,始终关怀百姓,将科学研究与国家需要相结合,推动了农业等多个领域的发展。“我最佩服徐光启那种‘百科学’的精神,他有一个方向,但是他不会限制自己的领域,他知道哪里有需要,或哪里有问题。”
谈及徐光启,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是一个绕不开的名字,两人的故事也是中西文明对话的典范。“我们的挑战和他们的挑战刚好是相反的,那个时候(跨文化)来往太少,但现在跨文化交流的问题是我们知道的太多,有太多的偏见、偏爱,所以也会有太多的误会。”魏明德说,文明交流需要一些“空白”,通过“空白”才能探索共同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