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综合 > 国画中的写意精神更应被唤起

国画中的写意精神更应被唤起

2024-05-30 09:11 文章来源:文汇报  作者:范 昕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国画中的写意精神更应被唤起

宋徽宗《梅花绣眼图》

笔者认为,需要客观、理性地看待写意与工笔的优长与关系。写意与工笔尽管面貌相去甚远,但并非二元对立。它们同属中国画脉络,可以理解成国画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写意画其实是从工笔画发展起来的——有说法称,多用于工笔花鸟的双钩技法衍生出了没骨技法,小写意在没骨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进而又开创出大写意的面貌。而将工笔等同于格调、境界不够高的“偏见”,更应当破除。如今备受推崇的宋画,占据主流的正是工笔。宋徽宗引领的艺术“黄金年代”,网罗的一大批名家如崔白、赵昌、李嵩、李迪、林椿、苏汉臣等,哪个不是以工笔见长?

当然,写意画衰退导致的国画“偏科”亟待扭转。但这一现状的扭转,可能没个十年二十年难以见效。针对写意画的人才培养,也急不得。能不能画好写意,很多时候与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多相关,不少画家越到晚年越是追求拙朴的真性情,越是画得自由洒脱。在笔者看来,更应该唤起的,是国画中的写意精神。它可能未必由写意技法所带来,但指向的是如美术史论家陈履生所言的中国文化传统中“意”的审美,一种更高境界的会意表达。

笔墨当随时代,进入当代的国画需要变化,需要创新,也需要拥抱鲜活、饱满的现实生活。无论画什么,重要的是能够不拘泥于即目所见,画出超越现实的会意表达,形成高于生活的诗性审美,这也是国画最应当被继承的精髓。吴冠中的国画与传统国画中的写意看似相去甚远,可谁能说他笔下的小桥流水、苍松古柏没有写意精神呢?就连他画油画,扑面而来的都是东方意蕴。当代工笔画名家何家英的代表作《秋冥》,极为精细地描绘了金黄色的白桦林下一位抱膝沉思的女孩,这澄净、深邃的画面是富于诗性的,分明让观者感受到画者内心的情绪触动。而近年来大多数工笔画之所以令人失望,缺失的正是这种写意精神,太过追求物象的表面形态,俨然画照片,却不见内在精神和意蕴。

由此可见,今天的国画创作者们,与其非要将工笔与写意分出高下,不如沉下心来,厚积薄发,就以擅长或是画得最有感觉的技法不断探索,为画面注入对于现实物象的深入理解,对于人生、世界的独特感悟。中国画的境界,讲究内观,讲究心性,笔下画面从能品、妙品进阶到古代画论尤为推崇的神品、逸品,密码或许就藏在其中。(范昕)


责任编辑:果然
首页上一页12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