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趣闻 > 当速写遇上AI,六位名家解密艺术坚守与突破之道

当速写遇上AI,六位名家解密艺术坚守与突破之道

2025-08-25 10:49 文章来源:南方都市报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8月19日,“向美而行”系列讲座之“时代生活与速写——名家对话”在广州人民艺术中心举行。活动由广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指导,广州市美术家协会、广州人民艺术中心联合主办,广州速写艺术研究中心承办,是“新活力广州——2025年全国速写作品展”的重要系列活动之一。

对话特邀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朱凡,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中国画教研室主任、教授任惠中,重庆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春新,江苏省国画院人物画研究所原副所长王野翔,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原专职副主席王永,广州速写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孙戈等六位全国速写名家,围绕“速写在新时代的创新与挑战”展开深度交流。主持人由广州画院专职画家、广州市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李夏夏担任。

活动伊始,广州速写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孙戈回顾了自2007年,广州举办速写作品展至今十八载的发展历程。他特别提到第四届展览走进中国文联展厅并举办学术研讨会,获得广泛认可。本届展览自启动以来共收到1336件投稿,经严格评审,最终入围作品水平之高令评委难以取舍。孙戈强调,速写是最接地气、最具个人温度的艺术形式,本届参展作品基本反映了当前全国速写创作的最高水准,同时也带出了关于速写当代发展的新思考。

在AI盛行、电子产品泛滥的当下,年轻人常用iPad等工具画画,速写该何去何从?我们是否会成为画速写的最后一代人?与会专家普遍反对过度依赖技术,认为那会削弱现场感与原创的生动性;同时,也对技术保持包容、接纳与积极转换的态度。

朱凡指出,科技无法回避,但技术应成为“研究”创意的工具;创作中“让人心跳的悸动”来自手、眼、心的直接转换,原创永远第一,手绘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两者可在不同赛道并行。任惠中不排斥科技辅助,却坚信源于切肤之感的“鲜活”速写最能记录感受、激发欲望。他以自己从事少数民族人物创作为例,指出最初的冲动与灵感均源于现场速写,照片仅作为素材补充,鼓励年轻一代要辩证利用高科技。

张春新强调,科技只是共性工具,艺术贵在个性;速写乃“艺术中的诗歌”,其“取舍”之道正是中国艺术精神的精髓。他提醒,深入生活、捕捉区域与个性的符号,方能避免画面雷同。王野翔对速写发展持乐观态度:技术只是工具,无法替代人对生活的真实体验。他以照相机发明后,艺术家开始思考“怎么才能画得不像照片”,由此催生出梵高、毕加索等大师为例,说明新技术反而催生新的艺术形式;在AI时代,吸收交叉学科资源的速写将帮助艺术家创作出与时俱进的作品。

王永坦言,本届全国速写展的作品已明显受到AI等多重因素影响,但应以包容且坚守的心态面对冲击。他希望展览能唤醒更多人对速写的关注,特别是年轻人,让他们重新认识速写、加入速写队伍,守望速写本体的“现场感、即时感”,防止其被时代删除。他特别赞扬广州连续五届举办速写展的“速写情怀”,称其率先反思速写被淹没的困境,在潮流中回溯艺术本真,体现了广州“敢为人先”的另一重面貌。

许多速写爱好者来到活动现场,提问环节气氛热烈。针对“如何学习速写”,朱凡建议初学者“手随心走”,勿在一开始就被专业标准束缚,可以向不拘一格的儿童绘画学习,重在表达情感与心象,即使比例、结构不甚准确,仍能创作出打动人心的速写作品。

责任编辑:果然
首页上一页12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