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心筑梦·画笔生辉》| 专访张凤岐 2024.07
在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共产党以其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奋斗,书写出了一部壮丽的史诗。每年的七月一日,是我们党的重要纪念日,它见证了党的诞生,也铭刻了党的奋斗历程。今年,我们特别策划“红心筑梦·画笔生辉”这一主题活动,旨在通过美术家的画笔,再现党的光辉历史,展现新时代的发展风貌,同时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以期发挥美术作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的独特作用。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这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是一件开天辟地的大事件,从而在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走向,并深刻影响了当代世界的发展。自诞生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肩负着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重任,带领中国人民走过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岁月。在这个过程中,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党的辉煌历史,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从中国共产党的创立时期开始,美术就是革命事业的一部分。艺术家们,是时代的见证者,也是历史的记录者。他们以大美丹青展现了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历程;同时,亦浓墨重彩地抒写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红心筑梦·画笔生辉”主题活动,是对中国共产党成立103周年的深情致敬。我们希望,通过艺术家们气象万千的创作,弘扬时代精神,展现文化自信,推动美术事业不断从高原迈向新的高峰。同时,我们也希望通过这一活动,激励中华儿女团结进取、砥砺前行,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张凤岐,男,1958年10月生于上海,从小天赋异禀,学生时代出黑板报、抄写大字报练就了一手好字,并走红校园。故踏上工作岗位即有幸参加基层文化工作,从事电影放映、美术摄影30多年,舞文弄墨,与书艺结下了不解之缘。现为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美术书法摄影委员会会员,上海市长宁区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上海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上海虹桥画院副院长,西藏书法家协会会员,胡铁生艺术研究会会员。
张凤岐游艺之路
唐天源
张凤岐是我30多年的好友,因爱好略同,早年接触、交往频繁,时常结伴同行,游历祖国山河、大江南北,曾多次赴云贵川等地采风创作,从事文化交流。我的不少行程轨迹,都由热情的凤岐兄一路拍摄记录下来。凤岐兄生性好学,为人谦逊,艺术追求孜孜不倦。摄影是他钟爱的专业优势。他早年在家乡为农民放电影,从电影中观察领悟到摄影用光和构图的技巧。在平时的摄影创作中,他善于发现美、提炼美、表现美,镜头对准农村的乡间田头,父老乡亲,拍摄了大量表现乡村人物、劳作和风貌的佳作,有不少获奖或发表于报刊杂志,引起了较好的反响。为了在本乡培育摄影人才与爱好者,他筹划举办各类摄影学习班,普及摄影知识,并带班采风实践。为进一步提高业务水平,他还自费参加中国首届高等摄影函授班和长宁业余大学首届摄影专修班的进修、深造,打下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扎实功底,使摄影艺术创作更上了一个层次。
2006年5月,凤岐伴我随四川省科考探险队同赴长江源、黄河源探险之旅,一行20人,历时15天,6辆越野车,一路沿青藏公路,穿越紫达木盆地、格尔木、可可西里、翻越昆仑山脉、过不冻泉、五道梁、沱沱河到雁石坪,上格拉丹东雪山,经千辛万苦至岗加曲巴冰山,取长江源之水,又赴千里之外的玛多扎陵湖、星宿海、朶洋加陇牛头山、黄河之源拜母亲河之源,一路体验高原人民之生活,领略祖国山河之壮美,探究民俗文化之精深,感悟祖国母亲之神圣伟大。大家豪情满怀,激情无限、不畏艰险、不辞辛劳,扎营睡帐蓬,忘生命之安危,克服高原反应。队友中凤岐兄高原反应特别厉害,一路昏昏沉沉,脸部浮肿,后脑勺疼的快要裂开一般。我一边安慰鼓励他,一边画下他在车中难受昏睡的样子。凤岐兄样子很狼狈,但创作劲头丝毫不减。车一停,身背各种沉重的摄影摄像器材,抢先下车,晃晃悠悠走在前面,一见风景疯狂拍摄。高原气候多变,时而晴空万里,时而风雨交加,人迹罕至,零下十几度。记得一次行车途中远处隐隐约约看见一群拖儿带娃冒着风雪徒步前行的藏民,凤岐兄见状突然兴奋的喊道:“司机快停车、快停,大片来了”,车没停稳他像疯子一般拿着相机冲向拍摄目标,差点摔跤,仍然拼了命的追拍不舍,我笑他骂他:“真是个张疯子,疯了……”就这样,一路上他不断地兴奋、失常、失控、失态、失眠,却难能可贵地拍摄了一大堆照片和视频。到了藏族果洛自治州玛多境内,平均海拨不算太高,在4500左右,但由于地理经纬度的差异,凤岐兄连晚饭都吃不下了,一直干咳要呕吐的症状。高原傍晚九、十点钟的景象特别壮观震憾,凤岐兄却连拿相机和三角架的力气都没有了。随队的医生怕张老师得肺气肿,我见势不妙扶他一起上车找医院,找到了一家人兽共治的简陋医务室挂盐水。凤岐兄咬紧牙,任由注射牦牛的粗大针头扎入体内。两瓶盐水挂到零晨三点多,他好转些了,我才得以入睡。
(藏族阿妈)2006年5月摄于青藏高原
第二天我们千辛万苦直抵朶洋加陇牛头山、黄河之源拜见母亲河,队员们热泪盈眶,感慨万分,各抒衷情。我奋笔疾书“不到黄河心不死”的夙愿,凤岐气喘吁吁也挥毫书抒怀写了“黄河母亲”四个大字,表达了对祖国母亲的深情热爱!
2008年9月,我又和凤岐兄等好友结伴寻游新疆。在新疆朋友的引领下,穿越塔克拉玛干,走进罗布泊无人区和米兰古国,来到世界最高、自然环境最美的沙山库木库里沙漠。记得凤岐为航拍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冒险乘坐容纳两人的蜻蜓式小飞机,航拍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为了一面拍照一面拍摄视频,他居然不带头盔眼罩飞上蓝天。下了飞机后,凤岐脸色苍白,头发根根竖起,无精打采,一下子瘫倒在沙漠上,许久才缓过神来,把我吓呆了。事后,我笑骂“张疯子为了拍摄大片会不要命的玩……”
(节奏.韵律)1990年3月摄于原上海县新泾乡天山村
凤岐从事摄影工作很早,当年在上海摄影圈享有盛名。1986年他组织创建了上海新泾田野摄影协会并任秘书长。1987年他组织发起和上海摄影家协会、《解放日报》、上海照相机总厂联合举办《新泾杯》田野摄影艺术展。(泥腿子走进上海大世界)1993年又组织发起和上海青年摄影家协会、上海农民摄影协会联合举办全国性的《田野风》美联房产杯全国农村艺术摄影大奖赛。从此,新泾田野摄影协会成为上海摄影家协会对外摄影创作交流的基地,推动了农村摄影创作的蓬勃开展。1990年十多幅摄影作品赴日本、加拿大等地交流展出。1999年四幅佳作被编入《中国摄影家全书》名人光盘录。1992年由上海电视台主办的《全国20省市自治区电视短片大赛》作品《阿九婆》荣获优秀奖。2006年《走进青藏》十多幅系列作品,在《亚洲视觉》摄影杂志专题刊登发表。还制作了近万套《走进青藏》2007年的挂历、台历和光盘。多幅作品被《现代农村》《为了孩子》《上海纪检》《亚洲视觉》选为杂志封面,数百幅摄影作品在全国各大赛事入选、获奖并刊登发表。2023年5月他撰稿制片的短视频《你鼓舞了我》——良师益友胡敏豪,荣获上海市地方志短视频大赛一等奖。
(高原之舟)2006年5月摄于青藏高原
(朝拜途中)2006年5月摄于青藏高原
凤岐兄还擅长书法。他从小天赋异禀,通过学生时代出黑板报、抄写大字报练就了一手好字,并走红校园。在上海新泾一带无人不晓,不少工厂、公司、别墅、学校、书刊请他题写招牌等。凤岐为取得书艺之真谛,效法古人,磨砖习字,临池不懈,曾与我同行千里探求纍宝子碑,博览晋魏碑林、专研唐宋书风,吸收明清精髓,熔古今为一炉。学海无涯,投师求教,为书法大家胡问遂、高式熊先生弟子,后又在钱茂生、刘小睛等老师的指导下习字,形成了自已甜而不俗,松而不散的艺术书风。他的行书如同幽谷中的流水、潺潺有声而连绵不断,既有冲碎坚石之力,又有回光返照之功,更有百看不厌、催人振奋之神。隶书如旷野中的云层瞬隙万变而千姿百态。时而蓝天白云,时而鸟龙翻腾。真可谓将意趣情志容于点划之中。特别是凤岐的大笔书法,实令一般书家所不能、寸斗大笔,龙飞凤舞实是难能可贵。1995年5月,受泰华艺术协会之邀,张凤岐与胡敏豪先生赴泰国曼谷举办两人书画联展。2008年10月,随虹桥画院一行赴日本东京参加“第二十四回全日中展 东京国际美术大展”。书友切磋,前辈鼓励,更催发他在书海勤学苦练,探究书艺之高原。现今凤岐的书法可谓瓜熟蒂落、炉火纯青、名声在外。其作品在欧美,东南亚等地也享有不少收藏爱好者。
近年来,由于本人在北京、西藏两地任职,难得回沪,故与凤岐兄往来甚少,但在微信中得知他退而不休,和一帮志同道合的老伙伴,把社区历史文脉传承搞得风生水起。历时八年,凤岐参与策划总纂出版了200多万字的《新泾镇志》,牵头撰、编了《吾心归处》《画说新泾》系列丛书,组织创作的《新泾镇史图》百米长卷,堪称新泾地区的“清明上河图”,硕果累累,可喜可贺。艺海无涯,学无止境。愿凤岐兄在游艺生涯中再创佳绩,所求皆如愿!
2008年上海虹桥画院唐天源一行 赴新疆若羌县 文化走进乡村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