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现场
保持最初激发创作的灵光
写意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内容与精神维度。在美术界,不少艺术家认为,靳尚谊先生说出了很多人的心声。在广州美术学院教授李若晴看来,今天的工笔画背后支撑的精神是西方写实精神。之所以呼吁写意精神的回归,实际上也是在呼吁传统中国文人画的精神回归。
展示空间极大影响艺术创作的形式和内容。中国美术馆研究员梁江认为,写意边缘化是一个综合问题,“不纯粹是文化素养的问题,也不在于美术学院是否开了写意专业,关键在于这个社会是否需要写意”。
梁江表示,“纯写意”很难在大型展览当中适应大幅面、精确描述、主题性要求很高、可控等一系列要求,“全国美展等大型展览,决定了大家只能以工笔或者半工笔的方式完成这件作品,只有这种方式才是可控的”。
“有些工笔作品用力比较过度,留白少,我都替作者发累,这恰恰可能是硬伤。”浙江传媒学院教授杨大伟认为,部分作品缺乏“松弛感”。他建议,创作者应该主动进行自我审视,避免功利心,避免观念肤浅化和技术表现化,“只有这样,才能不断解决重技术、轻艺术精神表达的问题”。
参展艺术家代表罗玉鑫在研讨会上表示,工笔技法相对规律且耗时,可能会消磨最初创作时的灵感与心性。在创作当中,她会特别注意使用减法,物象的刻画与画面的关系尽量做到点到为止、避免过多制作。罗玉鑫强调:“工笔画的写意性非常重要,要尽力保持着最初激发创作时的那道灵光。”
2024年7月7日《羊城晚报》A4
文 | 记者 朱绍杰 吴大海图 | 记者 钟振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