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综合 > 温籍作家叶永蓁和鲁迅的交往

温籍作家叶永蓁和鲁迅的交往

2024-11-20 09:49 文章来源: 人文温州  作者: 曹凌云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图片

叶永蓁故居

鲁迅收到了叶永蓁的稿件。这是一位陌生青年的来稿,也是一位无名之辈的来稿。工作异常繁忙的鲁迅,可以置之不理,但他没有这么做,他欣赏好学上进的青年。白天有各类事务和各种来访客人,他就在深夜抓紧时间阅读,他读得认真、仔细,《枫叶》的文字虽然粗粝,结构也显简单,但他被作品中的“直抒己见的诚心和勇气”打动了心,现实的喧嚣如同风沙扑面而来。同时,作品过于沉溺儿女愁绪,有太多的拥抱、接吻情节和直白的性表述。那年5月3日,鲁迅看完了《枫叶》,就把稿件寄回给叶永蓁,并复信告知读后的体会。鲁迅觉得作品表达年轻人对爱情的追求和人性深处的情欲固然可以,但当前国家内忧外患,人民饱受压迫和剥削,他建议作者对小说进行修改,不要局限于浓烈的恋爱,而要着重书写时代,对外部世界和社会生活作出反应,文学要敢于直面社会问题,揭露现实黑暗。

叶永蓁接到鲁迅的信件后,欢欣鼓舞,本担心寄出的稿件如石投大海,不期今日却得到鲁迅的亲笔来信,给予他许多指导和鼓励。那时刻,幸福像一道亮光,照进了他的生命。鲁迅先生的建议让叶永蓁深受启发,他着手对原稿进行修改。那年“端午节前一天”的深夜,叶永蓁将书稿改毕,仍然夜不能寐,他想,当时取名《枫叶》,是因为开始写这篇小说的时候,正是九月枫叶流丹的秋天,可是这题目并不妥当,得另取题目。思来想去,最后决定改书名为《小小十年》,因为该书所写内容“恰恰是十年”。此时天已透亮,晨光穿过门窗的缝隙照进房间,也照进了他的心里。

1929年6月15日下午,叶永蓁把改好的稿子亲手送给鲁迅先生过目,同时也是怀着敬仰之情前往拜访鲁迅。眼前的鲁迅面容消瘦,精神矍铄,和蔼可亲,言行间透着一股爽朗之气。此后,鲁迅又通读了《小小十年》,还提笔在稿子上批注、修改,删去“累赘的”“说理之处过于多”的文字。那年7月7日下午,鲁迅先生改讫《小小十年》。一个月之后的7月28日,鲁迅为该书作了《小引》,推荐到上海春潮书局出版,并予以资金上的帮助。

鲁迅先生对叶永蓁真诚以待,对《小小十年》不吝赞赏。他在《小引》中写道:“旧的传统和新的思潮,纷纭于他的一身,爱和憎的纠缠,感情和理智的冲突,欢欣和绝望的起伏,都逐着这《小小十年》而开展,以形成一部感伤的书,个人的书。”当然,作者在《小小十年》里过于表达个人情绪,仍有冗长枯燥的说理,故事也并非一个精彩的故事,描写人物也并不高明,而鲁迅先生却说:“好像缺点而其实是优长之处”,它“未曾矫揉造作”,“他描出了背着传统,又为世界思潮所激荡的一部分的青年的心,逐渐写来,并无遮瞒,也不装点,虽然间或有若干辩解,而这些辩解,却又正是脱去了自己的衣裳。至少,将为现在作一面明镜,为将来留一种记录,是无疑的罢。”

鲁迅对叶永蓁曾是一名英勇的北伐战士颇怀好感,对此,他如此评价:“我觉得最有意义的是渐向战场的一段,无论意识如何,总之,许多青年,从东江起,而上海,而武汉,而江西,为革命战斗了,其中的一部分,是抱着种种的希望,死在战场上,再看不见上面摆起来的是金交椅呢还是虎皮交椅。”探寻中国革命的道路,鲁迅始终身体力行,他也希望年轻人不要畏惧艰险,勇敢地走向革命的战场,以鲜活的生命与昂扬的激情铸就民族的热血丰碑的英雄史诗。《小引》最后,鲁迅为作者寄托了美好的希望:“我极欣幸能绍介这真实的作品于中国,还渴望看见‘重上征途’以后之作的新吐的光芒。”

责任编辑:果然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