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年代初,鉴于中苏两国国内及国际形势变化,双方都着手调整政策,两国关系逐渐走向缓和,开始改变一个时期只对抗、不对话、不往来的全面僵冷局面。
1982年3月24日,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到中亚塔什干发表讲话,在继续攻击中国外交政策的同时,明确承认中国“存在着社会主义社会制度”,强调支持中国“对台湾的主权”,表示愿意改善对华关系。这在客观上为我方调整对苏政策提供了契机。
在勃列日涅夫讲话后的第二天,邓小平同志指示外交部立即做出反应。他对黄华外长说:谈话要言简意赅、掌握分寸,既要坚持原则、回击攻击,又要有灵活性、不拒人于千里之外。
钱其琛首次以外交部发言人身份向驻京中外记者发表谈话。
3月26日,外交部新闻司司长钱其琛首次以外交部发言人的身份,向驻京中外记者发表如下谈话:我们注意到3月24日勃列日涅夫主席在塔什干发表的关于中苏关系的讲话。我们坚决拒绝讲话中对中国的攻击。在中苏两国关系和国际事务中,我们重视的是苏联的实际行动。
总共只有三句话的简短声明,立即引起国际舆论的极大关注。因为此前我们奉行“以苏划线”的政策,只要“苏修”对华所说所为,不是抗议就是批判,怎么会去注意听呢?更谈不上重视对方的实际行动。这极为平常的“注意”二字,在当时的特殊背景下,确实隐藏有不同寻常的玄机。外电评论称,这预示着中苏关系有可能发生变化。
1982年7月,邓小平同志指示,要采取一个大的行动,向苏联传递信息,争取中苏关系有一个大的改善,但必须是有原则的,条件是苏联得做点事情才行。
他还要求,同苏联打交道,弯转得不要太急,不要急于求成。关于消除障碍、改善关系信息的主要内容是:首先肯定勃列日涅夫主席的讲话有积极因素,表示中国最高领导也关心中苏关系改善。认为双方应当坐下来平心静气地讨论,通过共同努力,设法排除发展两国关系的严重障碍,从有助于改善两大邻国关系的一两个实质问题着手,推动其他方面关系的发展,可先从劝说越南从柬埔寨撤军开始,强调我们提出上述想法是经过认真考虑的,愿就此同苏方交换意见。至于交换意见的方式,双方可以协商。
这个重要信息的传递,既要引起苏方的注意,又要不引起外界的猜疑,于是决定由外交部苏欧司司长以视察使馆名义前往莫斯科,并同时前往驻波兰使馆作掩护。当时我在使馆研究室工作,也是后来才知道相关情况。
1988年12月,于洪亮大使(前排左1)陪同钱其琛外长向苏联无名烈士墓献花。
8月10日,于洪亮突然出现在莫斯科,并要求在我使馆面见苏方主管副外长。于司长是老山东,11岁就参加八路军, 为人沉稳随和,说话幽默,我们都亲切地叫他“老于”。会见前,他对赵希迪翻译说:“到时候万一我说错或说漏了什么,你不要管,照你准备好的俄文对外说。”翻译答:“明白了,放心吧!到时候你哪怕是背诵唐诗,我也照准备的俄文说。”
会见时,于司长几乎一字不差地背出了长达一千多字的说帖全文,伊利切夫副外长眯着眼睛仔细听着,但并未觉察到中方信息的真实含义,做出的回应仍然是惯常的外交辞令。当时陪见的“中国通”贾丕才司长却敏锐地捕捉到了其中的新东西,表示这件事可能起到某种积极的推动作用,并说“这样重大的问题不是我们这些人所能解决的”,要报告政治局和最高领导。
8月20日,苏联外交部以备忘录的形式做出正式答复,表示愿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级别上同中方讨论双边关系的问题,以便“消除关系正常化的障碍”。
顺便说一下,老于完成这一重任后不久,自1983-1991年先后出任驻波兰、苏联大使。
出处 |《别样风雨情缘》(2019年出版)等外交回忆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