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5月15日至18日,戈尔巴乔夫应邀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中苏举行高级会晤是内外关注、牵动各方的大事,在接待礼仪方面如何安排,也是一个敏感的政治问题。邓小平同志指示,在接待戈尔巴乔夫来访的礼仪安排上,要适度,见面时只握手,不拥抱。他还特意叮嘱说,此点在同苏方谈具体礼宾安排时向他们打个招呼。
大家知道,苏联人见面时有拥抱、贴面的习俗,久未谋面的朋友、亲人从远方来,或者迎接贵宾时,一般都相互热烈拥抱,还要左右左亲面颊三下。当然,这里说的见面不拥抱,不只是外交礼仪问题,更主要的是考虑到当时的国际背景,明确中苏两国关系的性质,界定未来相互关系的方向。原先我们有点担心,讲高级会晤时“不拥抱”,苏方会不会提出异议? 可是我礼宾官一说,对方也就明白了,表示理解。
戈尔巴乔夫访华之时,为了保证访问安全、顺利,访问的日程、行车路线等随时都有变化和调整。原先商定欢迎戈尔巴乔夫的仪式是在人民大会堂东门外广场上举行,当日凌晨才临时决定改在机场停机坪举行。
我们抵达时,看见三军仪仗队正在机场上演练,停机坪上只有一块通常放在舷梯旁的红地毯,而领导人检阅仪仗队时专用的长地毯却来不及准备。结果,杨尚昆主席陪同戈尔巴乔夫检阅仪仗队时,走的是机场上的水泥地。
戈尔巴乔夫在北京会见了中国国家主席、国务院总理和中共中央总书记,而访问的压轴戏是同国家军委主席邓小平的会晤。正是这个会晤,被称之为“中苏高级会晤”。
1989年,邓小平与戈尔巴乔夫历史性握手。
16日上午10点,在人民大会堂东大厅举行了举世瞩目的重要会晤。此时,等在门外的中外记者都在忙着抢占有利地形,准备捕捉两位领导人握手的历史性镜头。为此,有关同志还专门做了严密细致的布置安排,一再强调要拍好这张握手的照片。邓小平与戈尔巴乔夫见面时热烈握手,据一位热心人看电视直播时掐着表计算,握手的时间足足有35秒钟。
会晤在轻松的气氛中开始。邓小平问戈尔巴乔夫是否记得三年前他通过罗马尼亚总统转达的口信,即建议如果能够消除“三大障碍”,实现中苏关系正常化,愿意与他会面。戈尔巴乔夫回答说,应当认为,传递口信的做法促进了他们在这方面的思考。他还不无风趣地说道:“您提出三个障碍,所以需要三年时间,每个障碍的解决需要一年时间。”邓小平表示,中国人民真诚地希望中苏关系能够得到改善,建议利用这个机会正式宣布两国关系从此实现正常化。此时,双方相互握手祝贺。
接着,邓小平谈了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理解问题。他说:“关于意识形态的那些争论,经过二十多年的实践,回过头来看,双方讲的许多都是空话。马克思去世以后一百多年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在变化的条件下如何认识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没有搞清楚。必须根据自己的条件建设社会主义,一个固定的模式是没有的,也不可能有。那些争论,我们也不相信自己是全对的。”
戈尔巴乔夫说:“我的年龄比您小,不想对此加以评论,而是指望您来做出评价。我同意您的基本想法,20年没有白过,我们弄清了许多问题。”
邓小平强调,这次会见的目的是八个字——结束过去,开辟未来。结束一下过去,就可以不谈过去了,重点放在未来的事情上。但是,过去的事完全不讲恐怕也不好,总得有个交代。但不要求苏方回答,也不要辩论,可以各讲各的,这样有利于我们在更加扎实的基础上前进。
随后,邓小平从两个方面回顾了历史:
1.历史上中国遭受列强欺压的情况,给中国造成损害最大的是日本,从中国得利最多的是沙俄和一定时期的苏联;
2.近几十年对中国最大的威胁从何而来?50年代威胁来自美国,60年代以后是苏联。
总结了风风雨雨的中苏关系,邓小平指出:“主要是苏联把中国摆错了位置,真正的实质问题是不平等,中国人感到受屈辱。虽然如此,我们从来记得,斯大林时期帮助我们搞了一个工业基础。”
他还特意强调:“讲这么长,目的是使苏联同志们理解我们是怎样认识这个‘过去’的、脑子里装的是什么东西。历史账讲了,这些问题一风吹,这也是这次会晤取得的一个成果。从此过去就结束了。”
戈尔巴乔夫表示:“我们政治局全体都赞同您那句著名的话(指对苏外长讲的“结束过去,开辟未来”)。关于俄国、苏联与中国关系是如何形成的,有些东西苏方有自己的看法和评价。但在不太久远的过去,在苏中关系的有些方面,苏联也有一定的过错和责任。至于涉及遥远的过去,那已经是历史,在许多地方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历史是无法改写和重写的。如果我们坚持在过去的基础上恢复以往的边界、哪些人民在哪些领土上居住,那么我们将重新划分整个世界,将会引发世界战争。”他赞同过去的问题就讲到此为止。
据苏方知情人说,为准备这次会见,在访华前两个星期,戈尔巴乔夫推掉了其他所有工作,集中时间阅读并研究了大量有关苏中关系问题的材料。
所谓开辟未来,是指两国关系正常化后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间关系、应该遵循哪些基本准则。邓小平深刻总结了国际共运的历史教训,强调无论是结盟,还是对抗,都是不成功的,中苏关系还是要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在发展交往方面,要多做实事,少说空话。
戈尔巴乔夫强调,我们的出发点是苏中关系正常化不针对第三国,不损害第三国的利益。苏中加深相互谅解和信任,将使两国能够集中精力,在有可靠保障的稳定、和平条件下解决自己的问题。
会晤结束后,邓小平与戈氏夫妇一起走进宴会厅。
关于戈尔巴乔夫访华,还有这样一个鲜为人知的细节。据拉佐夫大使在《中国的魅力令人心驰神往》一文中披露:
戈尔巴乔夫携夫人及代表团成员来到苏联驻华使馆,我们当时都在经过特殊保护的大使办公室里。戈尔巴乔夫和代表团成员分享了自己对北京的第一印象,还特别问了问大家,需不需要回应一下中国大学生组织的请求,和他们见见面?毕竟这些学生支持苏联改革政策及“民主化” “公开性”等口号。
普里马科夫、马斯柳科夫和谢瓦尔德纳泽都异口同声地表示不建议这样做,因为此访最重要的活动是同邓小平会见,这场活动尚未举行,它将关乎整个访问的成败,甚至苏中两国关系的未来。更何况,中国青年虽然请愿口号喊得漂亮,但背后的反政府色彩却不言自明。
在场的戈尔巴乔夫夫人对丈夫说:“他们都是聪明人,听他们的建议吧!”
最后,戈尔巴乔夫同意了。
高级会晤结束时双方发表了联合公报,正式确认两国领导人一致确定的两国关系准则。双方声明,中苏两国任何一方,都不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以及世界其他地区谋求任何形式的霸权。认为,在国际关系中,应当摒弃任何国家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和在任何地方谋求任何形式的霸权的企图和行动。中苏将在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国与国之间关系的普遍原则基础上发展相互关系。双方在某些问题上的分歧不应妨碍两国关系的发展。这样,中苏两大邻国就形成了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的新型国家关系。
在敲定《中苏联合公报》措辞时,双方在柬埔寨问题上又遇到了麻烦。在戈尔巴乔夫抵达的前一天夜里,我们双方工作组还在钓鱼台国宾馆紧张商谈,最后实在无法达成一致的,也只好妥协,保留各自表述。
通过这次高级会晤,中苏之间终于结束了过去要么结盟、要么对抗的不正常状态,重新建立起正常的睦邻友好国家关系。正常化后不久,中国和苏联国内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国际形势经历了深刻演变。但当时双方确定的两国关系基本原则,不仅经受住了考验和冲击,而且成为后来“结伴不结盟”的新型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坚实根基。
出处 |《别样风雨情缘》(2019年出版)等外交回忆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