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世界上,有些人如同流星般划过夜空,短暂却璀璨。画家默公便是这样一颗艺术流星,他以一种独特而宁静的方式,完成了自己的人生旅程,2024年7月12日,悄然离开了这个世界,没有惊扰任何朋友。
画家默公,在宋庄生活多年,一个用画笔诉说内心世界的艺术家。他的画作中蕴含着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对美的独特诠释。每一笔、每一划,都仿佛是他灵魂的倾诉,展现出他对艺术的热爱与执着。他的作品充满激情与活力,又蕴含着深沉的思考与宁静的禅意。像是一扇扇门窗,让我们得以窥探到默公干净而又纯粹的内心世界。
然而,默公的离去却如此突然,如此安静。以至于他去世两个月了,我们才知道他已离开,在此之前,他没有向朋友们透露一丝半点关于自己的病情或困境,选择了独自面对人生的最后时刻。他以一种近乎决绝的方式告别了这个世界,不给朋友增添任何麻烦,只留下了他的艺术作品,作为他曾经存在过的证明。
这种默默离去的方式,或许正是默公一生的性格写照。他在生活中也是一个低调、内敛、而又幽默的人,不喜欢张扬和喧嚣,朋友称他半句先生,他自号:退一轩主人。他将自己的精力都投入到了艺术创作中,用画笔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对于他来说,艺术是他的生命,是他与世界沟通的方式。也许在他看来,以这样安静而又干净的方式离开,是他对艺术的最后致敬,也是他对这个世界的一种温柔告别。
当得知默公离世的消息时,心中充满了悲痛和惋惜。我为失去这样一位优秀的画家朋友而感到痛心,也为他孤独的离去而感到难过。然而,我们也应该尊重他的选择,理解他对生命的态度。他用自己的方式,干干净净地走完了人生的最后一程,留下了一份宁静与尊严。
2017年,默公离开宋庄,回到潍坊老家,我曾经两次去看望他,第一次是2018年,默公说他不善社交,手机里只有不到十个电话号码,我是第一位去他家里的朋友,也是第一位在他家里吃饭的朋友,第二次见他是2022年8月,跟金燕、鸣秋一起,他把我们带到他合作的画院参观,并与张总一起共进午餐;转眼间,默公就已经永久的离开,享年61岁,他的执着、他的热爱、他的低调,他的幽默,都将成为我们永恒的追忆。让我们铭记这位平凡而又低调的画家,让他的艺术在我们的记忆中永远绽放光彩。
愿默公在另一个世界里,能够继续追逐他的艺术梦想,那里没有病痛,没有烦恼,只有无尽的创作灵感和美好的色彩。默公的作品是他艺术生命的延续。每当欣赏他的画作时,仿佛能够感受到他的存在,听到他的心声。他的作品将永远陪伴着我们,成为我们心中永恒的珍藏。
—— 海博于2024平安夜
忆江南
时光飞逝,转眼五年过去了,当看到这些画作,思绪瞬间回到江南,那是2011年的10月金秋,应画家王子虚、那玉成、钱铭、王锦霞等好友相约,写生水乡同里和乌镇,我们几个都是第一次来的,即感到兴奋,也感到有那么点似曾相识。那缓缓的小桥流水,竹林芭蕉,磨的流光的青石板小路和那泛着苔藓的白墙老屋,小船沿水道从古镇中慢慢摆过,与两岸的亭台楼榭交相晖映。一大早我拿着画板来到了小河的对岸,坐定凝神许久,怎么画哪?首先考虑这里是水乡古镇,画面应该由溪水、石板路、石桥和老民居组成,再配以植物、树木、小船点景,应该是写生最佳的素材,而且这里的湿气大,再加雾蒙蒙的天,画面会显的自然生动润泽。
我开始铺纸拿毛笔对景写生,由淡墨开始入笔,笔墨有些生疏,也有点盲然不知所措,折腾了半天,才渐渐地進入状态,由开始的兴奋到逐步的沉静下来,刚才想好的画面效果还是表达不出来,而且身后还有几个学生在围观,我尽量控制自已的心情争取画好,不知画了多久,这时哥们王子虚过来说:‘老默该歇会了,天已过午,肚子有点饿了’。心想:光阴似箭呀,感觉还没上来呢,就已到点了,很不情愿的放下笔,然后我们就近找了一家有特色的小饭馆,边各自谈论自已的感受边心赏着水乡的美景,还真有一点人在画屏中的情形。吃完饭,当我们再次返回到写生的地方,拿起笔作画时感觉全无,这一天就这样的怱怱而过。
当时心里并没有着急,心态还不错,因为写生也不是第一次了,按往常前两天是很难進入状态的,有时感觉来的快一点,有时来的慢一点。第二天早晨,我高兴的来到了一处有回廊的地方,视线较开阔,两股水道从这里会集,水域较宽,水流较缓,时而有游船打这里通过,有一只小舟泊在岸边,船头有两只鱼鹰在嬉戏,船的另一头还插着一杆桔红底色带黑字的竖长条旗子,微风飘动,岸边一棵歪脖树探向水面,真是诗情画意尽收眼底。
我在有美人靠的廊下坐定,双目凝视前方沉思许久,心想不能叫这水乡美丽真实的外表给蒙蔽,应该把发自内心深处的感觉画出来才是自我。这时眼睛轻轻闭上冥想片刻,不知是一种错觉还是一种幻觉,眼前突然奇迹般的出现了一幅水墨画,这画面与真实的景色重合,是那样的清新,笔墨是那样的淋漓痛快,是水乡、是古镇,我要抓住这种感觉把它画下来,留住这美好的瞬间。这时的我灵感大发,笔墨在纸上不停的使转,笔笔生发,笔笔到位,感觉是那样的轻松自如,写生过程中偶尔还有诗句浮现,“昨夜小镇宿雨晴,屋宇舟桥皆倒影;气清滤去烦心事,云烟满纸笔底生”。画了几许,这时的写生稿由一开始的笔墨生硬而变的灵动,由追求形似上升到自由表达的神似,这是一种内在的突变和升华。
心想这画面自然是有感觉的,是能与观者沟通互动的,是能打动人的,也是我所追求的……随后的几天,这种感觉时常相伴,笔墨也运用自如,我的每幅水乡写生都是用这种感觉和理念来完成的,既是水乡的笔墨也是笔墨的水乡。而且大部分写生作品都赋以诗句,让画面的记忆更完美、更凊新、更爽气,是用诗、书、画,是用心把江南水乡同里、乌镇完整立体的并带有诗意的把它描写下来的。这篇短文即是我水乡的写生感言,也是我对江南水乡同里乌镇写生印象的再现。
——黙公2016年中秋於退一轩
万佛朝宗
画家默公以“万佛朝宗”为题画了一系列作品,虽然作品尺寸不大,但画面却展现了宏伟壮丽的佛国之境。不得不认可画家对佛教的虔诚和崇敬,画之境即是画家的精神追求及理想。
尘世的烦嚣浸染了无数人的灵魂,因此凡俗之辈劳劳地被禁固在这尘世之中醉生梦死,尔诈我虞,勾心斗角,贪得无厌,俗念的枷锁把他们牢牢控制在凡尘之中无法超生。
默公经历了无数次的人生颠簸,终于明白了许多道理,不开心是自己放不下,是执著世间的物质名利、色、声、香、味,即人心欲望的永不满足。
欲望即是苦海,苦海无边回头是岸,默公的画室“退一轩”也说明了他与世无争的境界,在此纷繁复杂的人世间,默公有缘佛法,佛的般若智慧让他有所觉悟,脱离生死苦海,佛法就是指路明灯,多年来用心参习佛法并实修实证,默公内心淡定安祥,因此画面呈现出了超然的静谧境界。静中有动是生命活力的流动,动在静态之中流露出自然的真趣。
这种静谧的表现没有一切外来力量的干扰左右,而回归到自然本真,默公画的“万佛朝宗”系列作品,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随心而出,因此作品绝对有超现实感,忘我的境界自然产生对生命对宇宙新的认识,“万佛朝宗”系列画的创意构想自然是宇宙观的生成。
证明了作者对宇宙整体的探索,不是停留在一般情景模式上,借对佛国的理想升华其境界,佛国世界本质就是天的世界,肯定是充满了无限的美好。不是一般人能理解的境界,只有虔诚之心契而不舍的追求才能灵光闪现。“万佛朝宗”系列作品所采取的画法较之前完全不同,完全尊重自己内心真实感受而画出的特殊效果,幅幅画作都有引人至秘境入胜的魅力,是这系列作品成功所在。
——何金时
山水入梦就诗心
欣赏默公的画作,有耳目一新之感。北宋黄休复在《益州名画录》有云:“拙规矩于方圆,鄙精研于彩绘。笔简形具,得之自然。莫可楷模,出于意表。故目之曰逸格尔。”用以形如其画,可谓契合无间。中国画坛到现在可以说是百家争鸣,流派林立,名家辈出。南有岭南画派的雅致清秀,北有长安画派的沉郁苍茫,各家各派亦各有特点。可品读默公之画,却无任何明显的流派渊源,可谓独成一家。
他的画构图奇特,用笔或简淡、或苍秀、或遒劲,不拘一格,笔墨境界丰富,让人观之顿悟,有出尘之感。让观者能确切感受到画面山川林泉、草木葳蕤现实存在之意,而达到这样的妙境正是得益于他所创的以意驭形之法,其画简淡清彩,不求皴擦点染之繁芜,却又有笔势尽而意无穷之美。
在笔法上他以心御意,笔墨纵横开阖,既重篆刻之古意空灵的钝力,又有行草写意飞逸纵横之韵味。目之所及,“空灵”、“飘逸”之风扑面而来,给人一派幽远沉静、古雅寂寥之美。默公的山水画,看起来清寂、简雅,书卷气、文人气十足,但它又不同于传统的文人画。近三十年来,新材料的使用以及各类新技法的尝试,一方面丰富了中国画外在面貌,另一方面也强有力地冲击着中国画的文化品质。
随着作品的市场化和标准的多元化,一些传统的文化品质正在慢慢地丧失,渐渐地淡出了公众视线。默公并没有随波逐流,他固执地坚守着自己对中国山水画的那份挚爱。不逐时风,需要勇气。宁静致远,淡泊明志,更需要默默地坚持,厚积而薄发。
在多年的绘画生涯中,默公从来没有放弃过探求个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笔墨语言的追求,他专注悠游于笔情墨趣之间,锤炼在传统笔墨运用上的技巧,又融入书法、篆刻、及当代设计理念,线条、墨痕、笔迹高度简化成为一种符号,既有古意又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在他的画中,他把笔墨、皴擦、晕染等等国画的形式概念抽象简洁到了极致,画中只留下了书画印的形式,诗意却自存于其中。
我写我心,以意御笔,将情趣寓于笔墨丹青之中,简淡凝炼却意味无穷。其画比前人的逸笔草草之说更进一步的专注于表现内心,将具象、形式发展成为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象。传统山水画的技法到他那里经过提炼,已经高度凝炼成为独具个性的当代笔墨语言。他以娴熟的笔墨,笔走龙蛇,画心中山水之意象。
他的画之所以意境深远蕴含灵动,是因为其画中的山水意象是自然之意也是画中之意,更是画家心中之意。他在讲自己的艺术追求时曾说:“画者写境为写心,心象山水就是画家内心山水的写照,笔墨的流动如同内心的律动,或丰富、或简单、或满纸烟云、或者数笔草草、均能够反应画者内心的真实;笔墨丹青的干净,是源于他内心的纯粹,任何绘画形式只要用真心真情去画,在感动自己的同时,也会深深地感动别人!”
因为他深知自古诗、书、画、印来同源而相系,多年的笔耕墨浸中他深研传统,但不拘于传统,他很有感触的说起自己的创作历程:“宋元笔墨滋润,明清的逸笔了了,近代黄宾虹更是集大成者,每每让人感到高山仰止,但古人之心不同于我们之心,笔墨当随时代之流变,内心的真实才是我们的唯一。”正如他所说,他在艺术之路上汲古承今,吸收古人绘画的精神内核而加入现代的美学理念,才能卓尔不群,自成一家。
他的探索的完全是从古意古法突破而出的极具现代感水墨艺术道路,其画散发着深刻浑然的历史气息,但又完全是他心中的桃花源,称之为“逸品”可谓确切。展卷品读,如武陵人之见桃源之境,恬然幽淡、自出忘却尘世、寂静无为的自然之心;看似随意涂抹,岂知其深涵山水真味之妙韵。 “逸品”虽妙,但历来存在争议,北宋黄休复将它列为四品之首;唐代朱景玄又将“逸品”列在四品之末,理由是“非画之本法,故目之为逸品,盖前古未有之法也”。
老子曰:“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与无”, “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道之出口,谈乎其无味”。所以作品即有形亦无形,即充实又虚灵,使其画面云烟满纸,笔墨灵动、超凡脱俗。有一种清虚,浑朴的内美沁透他人的心灵,让人回味无穷,看之平淡,实乃淡之有味,其作品的绘画方式不同古人亦不同令人,更不受现代流行画风的响,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纯净的艺术之路。
有些人对于默公的画风表示不认同甚至非议。当面对一些不理解或者否定意见的人他从不以为意,他曾坚定的说:“艺术上我绝不会改变或者去迎合谁,我既然选择画山水这一条路,就要孤独地走下去。”从默公身上,我看到了一位艺术的苦行僧的形象,他执着于内心,他于艺术道路上“一意孤行”,不追随流俗时念,不低头做态去媚俗。
在当今浮躁的画坛,他对艺术的这种执着实是令人钦敬。可谓:“山水入梦就诗心,平生素志付丹青!”他的读书、作画、搞篆刻,完全是源于一种内在需求,正如他所秉持的艺术理念是多年对艺术和生命的体验凝聚而成,山水是心象的山水,意境是禅意的圣境,以此观之可谓画如其人。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画为心象,笔墨丹青之妙,均源于艺术家纯粹的内心。以形写神,真正要表达的是艺术家的内心世界和坚守不渝的精神家园。正如默公所说:“笔墨的流动如同内心的律动,或丰富,或简单,或满纸烟云,或数笔草草,均能够反映画者内心的真实。”默公作画,追求的正是这样的境界:删繁就简,虚静恬淡。灿烂之后的恬淡不是空虚,而是一种内容丰富气象恢宏的博大。胸怀明月藏丘壑,笔下山川写精神。在默公酣畅淋漓的笔下:草木蓬勃,云烟明晦,山川织锦。当自然和生命的律动交相辉映之时,笔墨丹青也从经验世界升华成了一种心灵的境界。
生活之中,默公虽不好言谈, 但朋友之间,常常妙语连连,幽默诙谐,惹得众人笑声朗朗。在爽朗的笑声里,大家都能感受到默公有种能直面一切的豪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只有了无挂碍时,我们才能明心见性,率性为道。我相信假以时日他的艺术创作将会取得更大的成就,其艺术风格也会为更多人所激赏!
——葛振山
在院子里独静
默公从南京画家村搬到北京宋庄辛店村,是看中了村里一户农家院子,院内长有瓜果树木数十类之多,一些见缝就生的野花野草有序无序地生长,把院子点缀得生机盎然。北方底矮的房子显得敦实厚重,跟院子中的树木相应成趣,画室和起居室混杂在一块,生活与画画不分家,这种感觉正合默公之意,他说:“我就在这里安营扎寨了。”
他在这里一住就是两年,院子生活给他带来了安宁和恬适。这些年默公游走于南北,游历过许多的山水市井巷泊,积累了不少阅历,这个院子恰巧能让他的身心停泊下来,整理多年在外写生的资料,理清思路画新的作品。
默公是个极其简朴的人,对生活条件要求不高。他说生活的好与坏不在于物质的富足,而在精神上的怡然自得。他也认同精雕细作的美感,但心中更爱的是自然和谐的事物。
他朝夕在这个辟静的院子中作画、刻印,没有朝九晚五上下班打卡的制约,是完全随性、天高任鸟飞、孤云独去闲的状态。艺术家这项工作需要绵密不断的学习,日复一日的技艺磨练,看似闲云野鹤,其实并没有完全的放下,却将创作和思考蕴育于行住坐卧间,无时不在蕴酿作品的新意和内涵,其中苦乐只有画者自己知晓。
画画、刻印累了,默公就在院中漫步。有时他安静得近乎发呆,其实是在细心观察花草的生长。院子也几乎成了他生活的全部范围。看似笼中鸟,而这块小天地于他来说却是风情万种。
默公好静心细,他认为在小院中能窥见大的天地,在斗室之中能养浩然之气,一切都在于用心。他沉默寡言又悠然自得的性情就是这样长年养出来的。他画室中挂一幅书法,书“慎独”二字,用来提醒自己时时要安之若素。
春夏秋冬,小院儿随着四季变化,生欢生悲。自然之物轮回生灭,人又岂非如此?默公珍爱院中的花花草草、树木植被,平时经常除掉一些杂草,让它们井然有序,赏心悦目。花草因了他的关爱而繁荣,人养花,花养人,万物有灵,相互传递关爱的讯息,他住的院子永远充盈着祥和的气息。
默公不抽烟不喝酒,除了画画和刻印,平时就好品茶为乐。哥们儿们也怕他一人寂寞,时常造访。毕竟他是个有情调的人,朋友来访他很高兴,看着友人们一边品茶一边聊天,话题天高海阔,无拘无束。夏天,院中有一垄金银花长得浓郁,芳香四溢,此花又有中药功効,默公就把它当清凉饮品款待来宾,如此一来,小院对于友人们更有吸引力了。清风拂来花影摇姿,默公的小院留下了几多欢笑。在这样的互动中也使他和友人得到另一种滋养。
会摆弄小院的默公于绘画走的是苦学钻研的路子。对于传统山水画,默公有自己的理解——学古不是表面拟古。他上追宋元下探明清,特别注重对石涛、渐江等大师的学习,更让他明白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之法。到了明清之际,山水画不断出新演变,有成就的画家都跳出了古人的藩篱,默公也不断地探寻着自己的路。
他承袭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的理论方法,逐渐深化自然与传统的关系。默公认为,如果只继承传统没有自然的造化,最终必然落入古人的窠臼,因此师法自然是画家重要的功课,而又必须内外兼修才能达到心手相通的境地。他不断在艺术实践中总结,在这个空寂的院落中找寻属于自己的路,在道法自然中行成着自己的风格。
默公善于描绘古典隐士、避世逍遥,以及他们对溪山清远的追求。观他的画,语言纯粹、形式独立,人文意蕴和传统精神均突显,他又善用当代的理念和视觉来理解中国山水画,因此作品又具有时代特征。默公说,山水画不能脱离山水的基本概念,随意生发而没有底线的去画,应该说其实是没有弄懂山水画,做出来的作品也没有审美和评说价值。因为真正具有价值的山水画,并非真山真水的真实写照,而是融会贯通后的心理写实。默公的画无疑是值得向大家推荐的,他的作品证明了这点。
当代许多画家都选择了远离繁华的生活方式,他们离开大都市,在偏辟的乡村过着“世外桃源”的生活,我认为这不是许多人眼中的消极避世。相反,这是一种更加看重生命,关照生命的行为。清静是更彻底的反思、学习的条件,不断的反思与吸取养分,才能最终找到艺术与人生的突破。默公也是如此,院子生活正是他艺术修行的纯净场所,在这个寂静的院落中他坚定地守望着自己的理想,尽心培养着心中的那棵艺术大树。
——何金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