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会现场
身体力行,现代主义绘画的倡导者
112年前,16岁的刘季芳在虹口“上海图画美术院”《办学宣言》上第一次签上了脱胎于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赤壁赋》中“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千古名句的新名字——刘海粟。从此,“刘海粟”这个名字便与“上海图画美术院”一起,及至改名后的“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简称“上海美专”),载入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光辉史册。
“刘海粟倡导的现代美术教育理念以及精神,一直流淌在两代上海美专人的血液里,也对海派美术有着源源不断的影响力。”评论家、上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张立行说,“刘海粟推崇现代主义绘画,尽管刘海粟没有正儿八经在欧洲学习,但刘海粟曾经做过后印象派与石涛的对比研究,他认为中国在明清之际已经有一批艺术家具有超越时代的精神。”
展览现场,刘海粟8件代表性作品呈现他在国画、油画创作上的全面才华。其中,有刘海粟不同年代分别用油画和国画表现的黄山盛景;1955年创作的《洞庭渔村》4米长卷;创作于1962年的重要油画作品《上海庙会》,是将印象派绘画与中国写意画法相结合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