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峪村,愉恪郡王园寝地面建筑已无存
北峪村中散落的柱础石,疑出自愉恪郡王园寝
愉恪郡王墓碑残件,2015年曾现身高碑店摄影/老五
在798艺术区展出的愉恪郡王墓碑残件
愉恪郡王允禑是清朝康熙皇帝的第十五个儿子,这位皇子于雍正九年即1731年去世,时年39岁。愉恪郡王原本葬于清东陵以东约30公里处的河北省遵化市北峪村,然而一件疑似其墓碑残件的石刻,近日却出现在北京798艺术区的一个展览上,变成了“衣帽架”。对于这件展品,主办方仅表示“不销售”,但并未透露其来历。文物专家现场观察鉴定后认为,此残碑应为真品。
北京青年报记者随后实地走访北峪村发现,历经近300年的风风雨雨,这座郡王园寝地上部分早已不复存在,但在村内可见老旧的柱础、条石等。据北京园寝遗址调查保护团队成员介绍,十年前愉恪郡王的墓碑残件也曾出现在北京市朝阳区高碑店一带,之后下落不明。
对此,遵化市文物管理所相关负责人表示,愉恪郡王园寝遗址是遵化市普查登记文物,他们会就相关情况做进一步了解。
·事件·
文保志愿者逛展
发现王爷墓残碑
2025年年初,“799—古器物与当代绘画作品展”在北京798艺术区开幕,本次展览汇集了50余件器物以及25件绘画作品。在展览现场,一件石刻展品引起了文保志愿者、北京园寝遗址调查保护团队成员老五(网名)的关注。“从碑文来看,这应当是康熙帝第十五子愉恪郡王允禑的墓碑残件。”老五说。
日前,北青报记者在位于798艺术区的展览现场看到,这件展品立于深色支座上,高1.95米,石材色泽洁白温润,残碑上、下、左侧及碑阴皆有缺损,残存部分仅为原碑的局部,碑阳残留三列繁体字碑文,分别是“多羅愉恪郡王碑文,國家建藩以資屏翰恤典,聖祖仁皇帝之子朕之弟”——碑文中记录的“愉恪郡王”,正是康熙帝第十五子允禑。
“2015年,我曾经在朝阳区高碑店附近见过与这件展品一模一样的残碑。”老五提供的拍摄于2015年2月10日的照片显示,一块与展品极为相似的残碑碑阳朝上躺于户外,与众多石构件摆放在一起。值得一提的是,在展出的残碑上方缺损处,固定有一金属挂件,因此这件展品被定名为“汉白玉龙纹衣帽架”。但在老五提供的影像中,并未出现这一金属挂件。
对于此残碑的具体情况,北青报记者咨询了展览方工作人员,对方称此展品只展示、不销售,但并未透露其来历。
专家称应为真品
墓碑残损仍珍贵
得知愉恪郡王墓残碑在京展出,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研究馆员、北京市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刘卫东专程赶到现场参观。经过观察,刘卫东认为,通过这件残碑的雕工刻法、行款格式、明确的首题、遭人为破坏后的自然风化痕迹,再结合文保志愿者提供的信息综合判断,可以肯定其是愉恪郡王墓碑的真迹。
刘卫东表示,此碑虽残但等级较高,关键信息都在,首题“多羅愉恪郡王碑文”明确了墓碑主人的身份。同时,此碑雕工也极为精湛,上为螭首、碑身雕刻八卦云纹和五爪赶珠龙。“总体来看,清代早期、康雍时期的碑刻遗存相对较少,此残碑不可多得,为研究清史提供了一手资料,一旦灭失则无法挽回。”刘卫东说。
这块墓碑出自愉恪郡王园寝,但其是什么时期遭到破坏并离开原址,并未见公开报道。刘卫东认为,参照北京园寝遗址调查保护团队提供的照片,这件残碑2015年曾出现在高碑店附近,不排除其被人贩运至北京的可能。
此残碑算不算文物?刘卫东表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文物是指人类创造的或者与人类活动有关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物质遗存,其中明确包括“古墓葬”,愉恪郡王园寝遗址系遵化市普查登记文物,而墓碑恰恰是园寝的重要标志物。但也不排除在官方进行文物认定之前,这件残碑已经丢失的可能。
·追访·
遗址系登记文物
地面建筑已被拆
为了解愉恪郡王园寝的现状,近日,北青报记者从北京市区向东出发,驱车150多公里,来到河北省唐山市下辖遵化市西三里镇北峪村。在当地村民的指引下,北青报记者找到了愉恪郡王园寝遗址,然而其地面建筑早已不复存在。在北峪村的街头巷尾,倒是可见老旧的柱础和条石,疑似出自愉恪郡王园寝。
北峪村村主任赵海东告诉北青报记者,当地村民将这座园寝称为“老陵”或“王爷陵”,过去村里还有专门的“看坟户”,但他们已陆续离世。据多位当地村民回忆,这座“王爷陵”早年间就被拆除了,他们既没见过墓碑,也没见过宝顶,“但过去听村里老人讲,‘王爷陵’规模很庞大。”
对于愉恪郡王墓碑,今年53岁的赵海东表示并无印象。但他记得“老陵”曾遭遇火灾,早年间还有人拆“老陵”的砖石盖房,自己儿时也见到过一些砖石瓦块。“记得90年代末,有人来村里对老陵进行盗挖,但也没挖到什么东西,后来这些人都被公安机关控制住了。”赵海东说。
清代陵寝研究专家徐广源曾三次走访愉恪郡王园寝遗址。他告诉北青报记者,自己分别在1983年、2009年、2011年走访过北峪村,见到不少散落的石构件,还在村民家的井台上看到用愉恪郡王墓碑残件改成的井架,但在798展出的那件残碑,他此前并未见过。
文物部门将介入
墓碑遗失非个案
北青报记者将发现愉恪郡王残碑的情况反映至遵化市文物管理所。文管所负责人曹大伟表示,北峪村的愉恪郡王园寝遗址是遵化市未定级的不可移动文物,登记信息为“清代王爷陵遗址”,但其墓碑并未记录在案,他们非常重视此事,会进一步了解情况。
事实上,在我国,除了一些知名度较高的古迹遗址,还分布着形态各异、数量庞大的田野文物,此类文物的文保级别普遍偏低,且位置偏僻、人迹罕至,这大大增加了保护难度。其中一些石狮、石佛、须弥座、石五供等精美文物,就成为不法分子的目标,甚至一些古墓葬中的龙首龟趺碑也不能幸免。北青报记者梳理发现,近年来时有古墓石碑被盗事件出现在公开报道中。以北京地区为例,2013年,门头沟区级文保单位“耿聚忠墓”,一通清代墓碑被盗。同年4月,房山区普查登记文物“清代大臣孙国玺墓”,总重约20吨的龟趺碑被盗,当时吊装车辆在现场留下的车轮痕迹、支架印记清晰可见;2014年10月,房山区的清代重臣黄廷桂墓,仅存的两通龟趺碑险些被盗,一伙人利用吊车盗运石碑过程中,绳索没有拴牢,导致墓碑砸向龟趺,造成龟趺和吊车油箱受损,吊车司机驾车驶离现场途中,车轮陷入沟壑,被警方当场控制……
这些人为何要盗窃墓碑?据中国盗墓史研究学者倪方六介绍,前些年兴起的私人会所、仿古景点,很多人寻找古物来充门面,老旧沧桑的石刻就成为其目标之一,甚至有人收购古老的墓碑后,打磨掉碑文再次利用等。种种需求催生了石刻的地下交易,一些人铤而走险偷盗、贩卖石刻文物,在黑市中牟取暴利,给文化遗产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内存·
允禑园寝规模庞大
关于愉恪郡王允禑以及清代宗室王公墓葬,历史学者的著述为后人提供了参考。
徐广源先生所著《清东陵史话》一书记载,胤禑(允禑)生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是康熙帝的第十五子,在康熙年间未获爵位。雍正四年(1726年)允禑被封为多罗贝勒,并被派去看守清景陵,雍正八年(1730年)晋升为愉郡王,次年二月初一日巳刻死,终年39岁。雍正帝赐给他的谥号是“恪”,所以后世称之为愉恪郡王。
在《清东陵史话》中,将愉恪郡王园寝列为清东陵的陪葬园寝,位于遵化城西北的北峪村,园寝坐北朝南,环以红墙,最南面有碑亭一座,内有龙首龟趺碑。碑亭北侧有石拱桥一座、东西茶膳房各三间。前院建享堂一座,月台前的丹陛石上雕刻二龙戏珠图案。后院正中靠北有一座灰土夯筑的大宝顶,下面的地宫安葬着允禑和他的嫡福晋。在大宝顶前两侧各有一座用砖砌的小宝顶,分别葬允禑的侧福晋各一位。遗憾的是,这座园寝如今只能看到一些夯土和极少的残砖败瓦。
王爷坟的正式名称为“园寝”。冯其利先生所著《清代王爷坟》一书记载,清朝的王爷共有240多位。作为推崇封建皇权的一种手段,园寝从设计、备料、选址、施工到竣工,都使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数以万两计的白银,其规制大体相同,但也存在一定差异,反映出清代的兴盛与衰落,也从某一侧面帮助人们了解清代历史提供了线索。
本版文/本报记者崔毅飞
摄影(除署名外)/本报记者崔毅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