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综合 > 宋代女性的妆造

宋代女性的妆造

2025-04-02 12:15 文章来源:光明网   分享到微信
Scan me!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光明文化周末:宋代女性的妆造

南宋钱选《招凉仕女图》(局部) 作者供图

在繁复的发髻上,宋代女性还选用精致璀璨的发饰,衬托庄重、高贵,陪衬体态。《招凉仕女图》中一女子,头戴高耸的“重楼子”花冠,这仿佛是当时贵族女子的流行款。北宋中期至南宋,妇女偏爱的花冠甚至高至三尺,宽与肩相近,两侧下垂及肩,插上一尺长的宽齿大梳,再把一年四季的花嵌于冠上。这种花冠尺寸过大,以至于妇女上轿、进门时,都得侧首而入。这样的风尚引起宋廷注意,皇祐元年(1049)十月,宋仁宗下诏:“妇人所服冠,高毋得过七寸,广毋得逾一尺,梳长毋得逾尺,以角为之”(《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六七)。朝廷规定了冠饰、梳子的大小,还禁止以昂贵的白角制梳。然而,一纸禁令并没能阻挡社会风尚。人们反而以象牙、玳瑁制作饰品。到南宋时期,这种夸张的高冠长梳已非常少见,但女子或扎彩色丝带,或戴冠,或簪花,继续以精妙方式装饰发髻。

看上去“高耸入云”的假髻,璀璨多姿的发饰,体现了古代女性对美的执着追求。华冠高髻,褙子下垂,将她们的纤柔、婉约表达得淋漓尽致。

淡雅与自然的妆容之韵

繁复的发饰易将观者视线的焦点引至面部。宋代女性在面部妆容上亦有独特巧思。沿承前代对白皙肤色的执念,宋代女性大胆改进泪妆、三白妆,成为现代女性妆容审美之渊薮,展现出淡雅自然的独特韵味。

自古以来,人们惯以肤白貌美、洁白无瑕、粉妆玉砌、雪肤花貌等来形容女子面容姣好。宋代女性从未停止对肤白貌美的追求,素妆近天然,讲究淡雅精致。南宋葛立方更是直接指出“淡妆宜瘦”(《归愚集·跋》卷五《风流子》),道出了宋代趋于内敛雅致的审美倾向。北宋词人秦观《南歌子》云:“香墨弯弯画,燕脂淡淡匀”(《淮海词》卷下《南歌子·其二》)。弯弯细眉,淡淡胭脂,这是北宋中后期女性的典型妆容,清新自然、素净淡雅,趋向简化和精致,少了过多夸张的涂饰。南宋王朝偏安一隅,整体妆面更趋于收敛,仍以淡雅白妆为主,且愈发白净。正如“晚凉倦浴,素妆薄试铅华靓”(《历代诗余》卷四九《侧犯·前调》)所描绘的,宋代女性的妆容清新淡雅,透出一股自然的气息。

在淡雅素妆之上,宋代女子以泪妆与三白妆雕琢五官。泪妆即在眼角点抹白粉,如泪水流盈欲滴,这种妆容在唐五代已出现,“宫中嫔妃辈施素粉于两颊,相号为泪妆”(《开元天宝遗事·天宝下·泪妆》)。到南宋时,泪妆已是“粉点眼角”(《宋史》卷六五《五行志》),于眼角处略施脂粉,如哭泣后含着愁绪,增添哀婉动人的神韵。“三白法”则是在额头、鼻梁和下巴晕染白粉,形成“三白脸”。南宋画家李嵩所绘《听阮图》(图③)中,抱琴仕女面上所绘妆容即为“三白妆”。三白法与现代女性常用的高光提亮法原理相同,均是通过突出明暗对比,提升面部平整度,增加面部的立体度,达成额头宽广、鼻梁高隆、下巴丰厚的视觉效果,贴近宋人所认为的吉相。从泪妆到三白法,均是在清透自然的素妆基础上,增加妆容精致感,衬托个人五官和气质,展现浑然天成的美感。

从服装、头饰到妆容,宋代女子的妆造展现出质简色素,物静幽雅,淡中透艳,取法自然的审美风尚。这种中式审美,游走于礼制与自由、大俗与大雅、共性与个性、内敛与张扬之间,既体现了宋代女性对雅致生活的追求,也折射出她们对美的深刻感悟。这种审美趣味,深植于一脉相承的中华文化基因之中。通过新中式美学的现代诠释,宋代女性妆造既延续了其历久弥新的生命力,又为现代女性在服饰与妆容上的创新提供了灵感。

《光明日报》(2025年03月14日 16版)


责任编辑:果然
首页上一页123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 资讯快报
  • 学术交流
  • 市场透视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