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瑶丹、杨艺(分别系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浙江师范大学中国史博士研究生)
近年来,以宋代为背景的影视作品经常成为人们茶余饭后谈论的话题。从《清平乐》《大宋宫词》,到《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梦华录》,人们除了喜欢里面古香古色的人物和故事,还对其中精美的服饰与妆容津津乐道。剧中宋代女性的雅致妆造,颇受青年观众青睐。随之而来的宋韵“新中式”风格,在穿搭、美妆等领域持续爆火,成为人们穿在身上的文化名片。让我们回到历史之中,从宋代女性的服装、头饰和妆容里,一睹她们的妆造之美吧。
和谐与含蓄的服装之美
两宋300余年间,日常女服形制基本统一,多为下身窄长裙、外罩长褙子,追求修长适体的视觉效果。长褙子为对襟上衣,衣襟敞开,露出内里抹胸。下摆修长,甚至直垂至足,通过两条等长的线段设计,在视觉上形成纵向拉伸感,凸显“长、窄、直”的身体线条,使女子显得纤细修长。两侧从腋下起不缝合的精妙剪裁,既方便坐立起行,又不失优雅,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南宋宫廷画家陈清波的《瑶台步月图》中3位高台赏月的仕女,削肩纤瘦,柳腰修长,就显示了清秀的服饰韵味。
南宋陈清波《瑶台步月图》 作者供图
女性褙子内是收紧的裙,裙子系结处于腰部,与敞开的外衫相配,半露出腰身曲线,既展现了女性的柔美,又优化了身体比例,形成视觉上的层次感。裙服的幅数多在6幅以上,甚至多达12幅,大量采用褶皱设计,甚至有“百叠”“千褶”之说。赵氏宗族贵妇黄昇墓中,出土一条烟色罗洒金双凤穿牡丹褶襕裙。这条裙子,除了两侧两幅不打折外,其余4幅,每幅打15折,共60折。这种剪裁用料较多,在外观上却缩小了裙摆的宽度,避免臃肿。行走时,裙子随动作伸缩,既不拖地,又精致优雅。宋代的百褶裙,堪称低调的奢华,可谓是“新中式”穿搭中“马面裙”的前身。
建造于北宋早期的山西太原晋祠侍女像,是按宫廷样式雕造的宋代彩绘写实佳品。42尊随员侍从像身份不一、神态各异,多外披飘逸的褙子,内着曳地长裙。其中的舞伎像,肩部瘦弱,两侧褙子贴合身体曲线,披帛滑落,衬托出削肩纤瘦、体不胜衣的柔美姿态,展现了宋代女性合宜的服饰形制中蕴含的以瘦为美的审美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