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李嵩《听阮图》(局部) 作者供图
与优雅简洁的形制相适应,宋代女性服饰色彩以素色为主。在《蕉荫击球图》、《调鹦图》、《观灯图》、《听阮图》、《女孝经图》等宋代绘画作品中,女子多着银灰、墨绿、青灰色衣。这些清丽淡雅的素色,不仅衬托了女子的秀美与娴静,也体现了宋代服饰的雅致风格。宋代女性善于在素淡中点缀艳丽,以形成“间色配”,既保持了整体的素雅,又增添了生动的气息。以山西太原晋祠侍女像中的舞伎像为例,深蓝色长裙端庄厚重,而红色领抹和绾着玉环的红色绸带,则在素色中平添了一抹亮色。舞伎肩上搭着的绿色披帛也暗含色彩搭配的巧思,其边缘饰有红边。这种素色与艳色的搭配,不仅展现了宋代女性对色彩的敏锐感知,也在内敛与含蓄中呈现了对奔放自由的追求。
宋代女性服饰以简洁利落的线条修饰身形,并在素色衣衫间展现出一抹亮丽的艳色。合宜的形制与和谐的色彩搭配,使女子既显纤细又不失健康,既雅致又明亮。动静之间,展现出一种既简单又华丽的美感。
繁复与璀璨的头饰之趣
在现代女性妆造中,常通过提升头发的蓬松度,以增加发量,协调脸型,从而提高头发视觉高度。宋代女性的发型里也藏着“时尚心经”。不同于服装的素雅含蓄,宋代女子偏好造型感强烈的发型与发饰,展现出她们对美的独特追求。
“崇宁间,少尝记忆作大髩方额……宣和已后,多梳云尖巧额”(《枫窗小牍》卷上)。宋代流行高髻,追求造型感与层次感。山西晋祠圣母殿侍女塑像,展现了宋代女子丰富的额发形态与发髻形状。这些女性形象,额发大多呈若干圆弧形朵云状,有尖额、平额、多弧额等几种形态,额发数量大小不一。与之相应的,有各式各样的发髻款式,如朝天髻、芭蕉髻、大盘髻、螺髻等。这些发髻形状各异,高高耸立于头顶,不仅使面部显得更为小巧,还拉长了整体比例,衬托出修长的身形。
为撑起这些美不胜收的发型,满足梳高髻对发量的高要求,宋代女性常使用“特髻”。特髻,即成套假发,也称髲髢,类似于发冠,在宋代非常流行。
北宋时,都城汴京有许多专事生产、销售这种特髻的店铺。南宋时,秦桧孙女出嫁,宋高宗按册封命妇礼仪,赏赐了一套冠帔。其中就包含“珠子松花特髻”(《演繁露》卷一二《冠帔》)。 淳熙年间,朱熹制定士大夫家庭的祭祀、婚姻礼服制度时,将正妻戴冠、众妾戴假髻作为定制。“女有室者冠子、背子”(《家礼》卷一《通礼·祠堂》)。戴冠着褙子成为宋代女性日常的标准着装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