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天禾的绘画创作以《易经》的阴阳辩证思想为核心,融合传统哲学中的五行学说,构建出兼具宇宙观与人文精神的艺术语言。其作品通过刚柔、虚实、疏密的动态平衡,以及“五行禅意”系列对自然元素的象征性表达,实现了对“天人合一”境界的追求。以下从哲学根基、艺术语言、创作实践及美学价值四个维度展开论述。
一、哲学根基:阴阳辩证与五行生克的融合
1. 《易经》思想的渗透
王天禾强调“阴阳协调、刚柔并济、双向互补、动态平衡”的创作基调,将《易经》中“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的辩证思维融入画面结构。例如,他通过线条的刚劲与云气的流动、山体的厚重与色彩的明艳形成对比,体现阴阳互生的宇宙规律。这种动态平衡不仅是对传统哲学的呼应,更是一种对自然生命力的抽象提炼。
2. 五行学说的视觉转化
在“五行禅意”系列中,王天禾以金、木、水、火、土对应刚劲线条、生机草木、流动云气、热烈色彩、厚重山体,构建出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空间。例如:
金:以篆籀笔法勾勒山石轮廓,体现刚健之美;
木:以皴擦点染表现草木生长的韵律,暗含生生不息之意;
水:通过留白与淡墨渲染,营造空灵流动的意境;
火:以朱砂、赭石等暖色点染,强化视觉张力;
土:以积墨法堆叠山体,传递沉稳厚重的质感。
这种五行元素的符号化表达,既是对传统“五行生克”理论的视觉重构,也赋予画面以宇宙运行的隐喻。王天禾把阴阳五行的美学在绘画创作中的渗透和“天人合一”的意境追求, 他用水墨,色彩和线条为表现形式,将《易经》的阴阳辩证思想融入创作,强调画面中刚柔、虚实、疏密的动态平衡,构建出具有宇宙观的艺术空间。
二、艺术语言:传统笔墨与现代审美的交融
1. “线为骨、墨为躯、色为裳”的技法体系
王天禾提出“线为骨、墨为躯、色为裳”的创作理念,将书法用笔融入山水结构,其线条兼具金石力度与书写意趣,如《山河行》中以篆书笔意勾勒山脊,既显刚劲又含流动之柔美,呈现出一种生命的律动感,墨色则通过“五墨六彩”的层次叠加,形成虚实相生的山体。
2. 色彩的五行属性与情感表达
他突破传统水墨的单一色调,大胆运用对比色强化画面张力,从他大部分作品里,让我体会到法国印象主义绘画的色彩互补关系在他画里的渗透。例如,在《秋山醉》中,以石青、藤黄表现秋叶的绚烂(属木火),与黛青色山体(属土)形成色彩互补,既符合五行相生规律,又有融合印象派外光色彩的表现,传递出热烈与沉静的辩证关系。
三、创作实践:“天人合一”的意境营造
1. 师法自然与心性表达的统一
王天禾主张“以心性坦诚想见自然”,其写生作品如《抚州梦湖步道》摒弃对景物的机械复制,而是通过提炼自然气象(如云烟、光影)传递主观心境。画面中“无我、无物、无法”的点线结构,体现了道家“坐忘”与禅宗“顿悟”的双重影响。
2. 空间布局的宇宙观映射
其作品常以“六合”(天地四方)为框架,通过“开合、虚实、疏密”等手法构建多维空间。例如,《山河清音》中近景的实(土山)与远景的虚(云雾)形成空间纵深,而画面四角的题款印章则暗合“六合”之数,隐喻宇宙秩序。
四、美学价值:传统文脉的当代转化
1. 禅意与诗性的共生
王天禾的题跋与画面构成“诗书画印”一体的文人画传统,但其禅意表达更具现代性。如《禅境》系列中,以极简的墨块与空白表现“空”,通过色彩的局部迸发暗示“色即是空”的哲思,形成视觉与哲理的双重隐喻。
2. 对当代水墨的启示
他将五行学说从题材象征提升为美学范式,为传统山水画的现代转型提供了新路径。其作品既保留了笔墨的书写性,又通过色彩与构成探索视觉张力,体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融合策略。
王天禾的创作实践,本质上是将《易经》的宇宙观与五行学说转化为视觉语言的哲学探索。他通过阴阳辩证的构图法则、五行属性的象征表达,以及“天人合一”的意境营造,不仅延续了中国艺术的文脉,更在当
代语境中赋予其新的生命力。这种创作理念对当代水墨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如何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对话中,构建具有文化主体性的艺术表达。
杨先简介:中国当代新写意画家,中国职工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人民美术网书画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