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趣闻 > 荔枝“针法保鲜术”:融入屏风挂饰等产品,广绣里有珍果踪迹

荔枝“针法保鲜术”:融入屏风挂饰等产品,广绣里有珍果踪迹

2025-07-15 11:04 文章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韦娟明 周敏萱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黑红漆描金人物纹披肩盒。受访者供图

2022年,广州市博物馆曾展出一件清代的黑红漆描金人物纹披肩盒。副馆长朱晓秋告诉南都记者,盒盖面正中为红漆描金海棠形开光庭院人物纹,背底正中绘有人物花卉纹,并有椭圆形开光,买家购买后可根据自身需要绘画纹章或商标。花形开光外绘16个圆形小开光,绘有牡丹、莲花、荔枝等花果。

朱晓秋说起,在西班牙的剧院、酒馆、街头,总少不了弗拉门戈舞者身披“马尼拉大披肩”,舞步生风。“马尼拉大披肩”是西班牙女性钟爱的服饰之一,也是西班牙国粹、世界级非遗弗拉门戈舞蹈的传统特色之一,上面精美的刺绣正是源自广绣。

“这个披肩盒,正是外商定制用于收纳展示马尼拉大披肩的包装套盒,其设计融合中西,展现了广州匠人的精湛技艺和创新精神。”朱晓秋说道。

外事赠礼惊艳世界

实际上,广绣的海外渊源可以追溯至数百年前。

据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介绍,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十分喜欢广东的金银线绣,1600年(明万历二十八年),她亲自倡导成立英国刺绣同业公会,从中国进口丝绸和丝线,加工绣制贵族服饰。

英王查理一世继位后,进一步倡导英国人种桑养蚕,发展英国的丝绸业和工艺,使广绣艺术传播到了英国,被西方学者称誉为“中国给西方的礼物”,英、法、德、美各国博物馆均藏有广绣。

清代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高宗诏令西方商舶只限进广州港,促进了广绣的发展,使广绣名扬海外。

广绣上的荔枝元素虽然有迹可循,但早期并未得到大规模应用,用谭展鹏的话来说,原因是它太难绣了,“很难生动地还原”。

南都记者在谭展鹏的工作室看到,如今的荔枝刺绣与清朝外销品中的样式截然不同。

“以前,绣工模仿国画进行创作,实际上画画与刺绣的辛苦程度为1:1000,刺绣更是一笔千针,从浓到淡,从密到疏……如果付出这么多心血只是为了模仿国画,那为何不直接买国画?”谭展鹏认为,广绣要有自己的本体语言,“即刺绣本身的技法和表现方式,要抓住这四个字拼命下功夫”。

他说,一幅成功的荔枝绣品,必须做到连果农都承认其是荔枝,“如果逢人都要解释这是荔枝,那说明还不够像”。

责任编辑:果然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