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甜白釉暗云龙纹高足碗
白瓷像一张“白纸”为彩绘瓷器奠定了基础
“白,启也。如水启时也”。五行之中,白对应金,方向对应西方。温润如玉的白瓷,是纯净和圣洁的代表。白釉的出现,是中国陶瓷史上的里程碑。在陶瓷史上,它也像一张可供后世肆意挥洒浓墨重彩的“白纸”,给后来各种彩绘瓷器奠定了基础。瓷土、釉料都或多或少含有氧化铁成分,瓷器烧出后会呈现深浅不同的青色;而古人选择含铁量较少的瓷土、釉料加工精制,将含铁量降到最低,并在白胎上施以透明釉,从而烧制出白釉瓷。
白瓷创烧于北朝晚期的河南安阳窑、巩义窑和河北邢窑,釉色白中闪黄、泛青。目前,考古发现的早期白瓷出土于北齐范粹墓(575年),工艺还比较青涩,白中泛黄或泛青灰,关于是否称得上白瓷,学界尚存争议。至隋代,才出现真正意义上的白瓷,如张盛墓(595年)、李静训墓(608年)等均有出土一批质量较好的白瓷。
隋唐时期,邢窑出现成熟白瓷,其胎质洁白,釉面光滑,白得更为纯正。“类雪类银”的邢窑白瓷与南方浙江越窑青瓷并誉为“南青北白”。唐陆羽《茶经》云:“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瓷类雪,越瓷类冰;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
晚唐到五代,邢窑逐渐衰落。河北定窑白瓷可烧出纯白色,并开创刻花、划花、印花等装饰技法。北宋至金元时期,河北定窑白瓷一度成为北宋贡瓷。明永乐时期发明的甜白釉,光照见影,滋润若玉,给人以一种“甜”的感受,故名“甜白”。清代康熙时期的甜白釉有奶粉般的色泽,白而莹润,无纹片,也称“奶白”。到了清代,彩绘瓷的兴起,加剧了景德镇纯素白瓷的衰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