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阳一位非遗传承人手里,一片普通的叶子可雕万物,而且揉而不烂,他到底施了什么魔法?又有怎样的故事?
8月10日,记者沿着信阳市平桥区小桥胡同的青石板路,穿过挂满藤蔓的青灰色砖墙,行至胡同深处,一扇木门隔开了喧嚣——这里就是平桥区非遗传承人李昊的工作室所在地。
推开木门,李昊正俯身于工作台前。阳光斜洒,他指尖捻着一片薄如蝉翼的叶子,刻刀游走,细微的沙沙声在寂静中清晰可闻。木桌之上,李昊正在做着“福”的最后一笔,收锋处,刀尖轻提,一个圆满的“福”在叶脉间悄然落成。
叶雕之美,源于千锤百炼的淬炼。据李昊介绍,一幅叶雕作品需经历采摘、清洗、浸泡、发酵、摊晾、蒸煮等多道工序,其中单单蒸煮这个工序里面,就有“三蒸三煮”,还需要反复晾晒六次,再经中草药蒸煮,最终达到“薄如蝉翼,质地如绢纱”的境界。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对于在树叶上作画,李昊也有自己独特的一套技艺。他的“画笔”不是传统刻刀,而是各式毛刷和雕刻笔。“叶片上各种图案,全靠笔锋变化来勾勒、晕染、雕刻。”他解释道。正是这种苛刻的工艺导致叶雕成品报废率极高——在几万片叶子中仅能挑出三四十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