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要闻 > 润古轩记:半颗印里的时光密语

润古轩记:半颗印里的时光密语

2025-08-29 12:55 文章来源:人民美术网  作者:密国贤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dcen4ahw40zihdbba1.jpg

临安天目山,层峦叠翠,拥一都村于东西双峰之怀。每值金风过谷,漫山枫柿如霞似火,灼灼红云漫卷,正应《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枫柿成林,秋时红叶满目”之醉人图景。千年古道蜿蜒其间,“一都”之名,烙印着造化之功与人文之积——它既是俞氏家族开枝散叶的血脉胎记,亦是天目山文化长卷上一枚凝重的朱砂钤印。

dcen4s0w5g4fmpb7gm.jpg 

一、从“俞家”到“一都”,村名嬗递的史痕


南宋咸淳年间,於潜县嘉德乡的云雾山谷里,俞氏族人结庐而居。他们垒石为田,遍植枫柿,将家族血脉深植于这片灵秀之地,遂得名“俞家村”。明清方志流转间,“俞家”渐为乡邻呼作“一都”或“告岭”,悄然间,一个村落的地名完成了从血缘领地到地域符号的升华。

元世祖忽必烈一统中原,建制更新,地名亦随之流变。“都”之概念应运而生,县下设都。於潜县划二十三都,而一都村,以其枢要之位,荣膺“都首”。

dcen4xgtzce7xeyh4a.jpg

此尊非无由。宋元之际,一都村扼守天目山古道咽喉,处东、西天目之要冲,如双峰间搏动的心脏,早成商贸辐辏之地。集市兴,则富贾生。村中曾矗留春堂、琴鹤堂等深宅大院,虽昔日繁华多湮于风雨,幸有俞康寿、俞金坤等老屋尚存遗韵。尤以村心傲立的“半颗印”古宅为最,白墙黛瓦,重檐深庭,默然矗立,以一己之躯,诉说着村庄远逝的荣光。

dcen53akwe6uzp3vl9.jpg

“半颗印”倚村后山坡,坐西南而望东北,乃清末举人、杏林世家俞祖达所筑。古宅占地三百二十余方,两层砖木,中西合璧,筑语犹显主人沪上行医之阅历。正门尖顶橘红,雕“龙子戏球”,左右角伴“双狮回望”,势呈龙卧狮蹲之态,气象威严。底层厢房半圆窗饰,凸显罗马遗风;檐下青砖叠涩,墨绘清雅。三间两弄两厢,前后两厅两天井,走马回廊,四水归堂。形制独特,雕工精湛,风貌犹存。2013年跻身临安市文保单位,2019年更升格为杭州市级文保单位。

这方“半颗印”,如天目之玺,印于山水田园间,历尽沧桑。土改时易主,成佃户新居,鼎盛时杂居七八户人家,烟火缭绕,后因村落新迁、老宅颓危,住户渐稀。然“酒香不畏巷深,庭幽难拒远客”,抗战烽火中,它曾庇佑过抗日图存的国民革命军将士;新中国银幕上,它又化身《山村女书记》、《李时珍》、《孟丽君》等电影的外景片场,电影大咖如谢晋、秦怡、赵丹、王文娟等纷至沓来,为天目山文化远播,立下无声之功。

dcen5badsaloewdfaa.jpg

二、从“半颗印”到“一颗印”,古宅涅槃的诗章


时光流转至2018年,一位发鬓微卷、清癯儒雅的中年人,在日渐倾颓的“半颗印”周遭徘徊流连。他虽非一都村人,却是俞家女婿。爱妻及屋,钟情于这座风雨飘摇的老宅已有数载。是年,他毅然向文物部门请缨,欲以一己之力,修缮古宅,赋其新生。

此人名徐健人,字慢来,临安潜川人士,收藏家,山东电视台“润古品鉴”制片人,浙地文化达人。曾荣膺首届“文化新浙商”十杰,荣登《中国商人》封面。

dcen5gwjnyh3ytm2br.jpg

慢来自幼痴画,高中甫毕便于临安老剧院畔开设画廊。善漆艺,能于乡间木器上勾勒纹鸟,栩栩如生。然其心之所系,乃收藏流转之道。九十年代初,当世人对良渚五千年文明尚处懵懂之际,他已得中国美院刘江先生指点,慧眼独具,倾力搜罗散落民间的良渚黑陶,其先见之明令人叹服。

待藏品日丰,慢来便思为藏宝觅一心仪家园。寻寻觅觅,得遇良人之时,亦因缘邂逅“半颗印”。对古宅的投入与改造,慢来心中已酝酿十余载。每一空间,每一细节,每一种可能,皆在脑海萦绕百遍。自1998年至2021年,徐健人耗半生心血,斥资六百万,终令“半颗印”蜕变为其心中愿景。

dcen5nir6z3zojpuu0.jpg

“半颗印”,乃传统合院民居之精简形态,源于“一颗印”之说。一颗印俯瞰方正如玺,布局严谨为“三间四耳倒八尺”。此“半颗印”,则省却南向耳房,成“三间两耳”之不对称格局。在古建语境中,“印”喻方正,更象征身份与征信。临安乃鸡血石(印石皇后)之乡,帝王玉玺亦取材于此,“印”字深意,不言自明。当年俞祖达身为未仕举人,一介中医,悬壶济世,财力难比显宦。择“半颗印”筑宅,正是其谦和与虚怀若谷之无声告白。

慢来恪守“修旧如旧”原则,加固复原主体建筑,以彰原饰;外围则匠心独运,引西关源水,经南塘入天井,贯通正门“净手池”,借人造“檐溜”汇入“外天井”。外井与中堂内井遥相呼应,依地势落差而设,与东膳房共同拓展近二百方新境。南耳房旧址,巧筑凉亭连廊,形制上补足“半颗印”之缺,宛若化蛹成蝶,终成“一颗印”之势。于是,内井四水归堂,藏风聚气;外井扬秽吐纳,沟通天地。连廊补缺,古韵新生;膳房错落,功能兼备。古宅肌理与布局,终得圆满。

 dcen5ubat5z77ugtzu.jpg

三、从“润古轩”到“润古品鉴”,梦想栖居的远航

传统“半颗印”,正房一层中堂议事祭祖,二层储粮,两侧卧房;耳房底层庖厨畜圈,二层储物人居。空间序列严谨,昭示“主次有序,内外有别”的儒家伦理。

改造后,“半颗印”一楼中堂仍为雅集之所,上下设十间隐逸客房与多处茶憩空间。最夺目处,乃二楼下对中堂之位——慢来于此辟出宏阔展区,陈列其毕生挚爱:稀世珍品良渚黑陶与鸡血石雕。其中“百子闹春”鸡血石雕件,由青田石雕泰斗倪东方、张爱廷联袂创作经年,2010年央视《寻宝》临安行中,甫一亮相即引轰动,荣膺“临安民间国宝”。当年半颗印,现更名润古轩,设客房十间,虽貌类民宿,内核更似博物馆,深藏慢来的终极梦想,其意蕴,尽在“润古轩”三字之中。

dcen62vddkifh8jdku.jpg

“润古轩”之名,源于徐健人早年开设于临安苕溪南街的茶楼,此楼曾荣膺中国首批五星茶楼,杭城唯二,另一同榜者为湖畔居。润古轩润泽临安茶客十一载闲适时光。吸引茶爱者,除香茗美点,更有廊间有序成列的良渚黑陶幽光。

如今,“润古轩”匾额已自茶楼移步古宅,另一名家书法书就的“润古品鉴”四字,亦同步落户。如若“润古轩”是店招,那么,“润古品鉴”则是慢来的思想精髓。一古、一品、一鉴,正是润古轩立身塑心的灵魂密码。

dcen681tqyzkzrg5pi.jpg

古,是时光的沉淀。无论是这历经沧桑的老宅,还是承载五千年印记的良渚黑陶,与时光对话的行者,终将在它的温婉里寻得内心的宁静和澄澈。因古而润泽,为古而求索,得古而欣悦,此已成慢来生命的全部意义。此乃“一古”之道!

品,乃品茗之雅。润古轩背枕群山,云深雾绕处,自有茶园三百余亩。山峦如屏作椅背,茶园环抱成椅座,势若太师抱月,形如坐佛参天。火山岩积淀,沃土含矿,最宜茶蓬。山涧生雾,林壑长岚,虽无泉溉,却得天地灵润。润古奇茗,汲万物精华而生!主人慢来,辟此野园,树润古茶名,以独一味之清芬,恭候四海知音。此乃“一品”之境!

dcen6gnxllmym3vrax.jpg

鉴,为鉴宝之慧。九十年代初,良渚遗址荒草萋萋,其地所出黑陶,散落民间,视同敝履。唯青年慢来慧眼独具,倾囊奔走,尽数收罗。集顶级黑陶文物十余,总量逾二百件,蔚为大观。良渚黑陶因以其薄胎规整的造型、乌亮的光泽、精巧的刻纹,成为新石器时代制陶工艺的巅峰之作。器型丰富,有鼎、甗、盘、簋、瓮、罐、贯耳壶、宽把杯、三足盉等,它不仅是生活器具,更承载了良渚社会的技术智慧、信仰体系与等级制度,为理解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提供了关键物证。润古轩良渚黑陶藏品的完整性与高等级,堪与良渚博物馆比肩,得国家博物馆专家首肯。此乃“一鉴”之功!

慢来心中所向,乃令润古轩渐渐褪去民宿的日常外衣,实现向古陶瓷博物馆的羽化升华。当世界第五届生物圈大会的聚光灯投向天目山,这片古老山麓,正呼唤与之辉映的文化地标。而深藏于古宅肌理之中,氤氲着千年茶香、回荡着良渚陶韵的润古轩,恰是那一束独特的光芒——它不仅是一幢古宅砖木的重构、器物的归藏,更是天目山千年文脉在当代的深情吐纳与璀璨新生。

dcen6llnva47vrnjyr.jpg

天目之水天上来,源自一都村西关的天目山泉——这哺育了五千年良渚文明最初生命的东苕溪源头,如母亲的乳汁滋养了中华文明的曙光。而今,承载着文明密码的良渚黑陶,在岁月流转后,以另一种方式重回天目山的怀抱。这绝非简单的轮回,而是冥冥中一场注定的缘分与约定,于润古轩浓郁的乡愁里得以释怀和圆满。

半颗古印,终成润泽古今的文化殿堂;一介情怀,已化作连接永恒的精神印记。半颗印中的时光密语,许是漂泊者历尽天涯的终极归处,千帆过尽,终见青山如故,宅印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责任编辑:娜兰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