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综合 > 程大利:美术起步的地方

程大利:美术起步的地方

2025-09-25 11:26 文章来源:人民美术网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美术起步的地方

程大利

一、蒙童

1950年,我五岁。父亲把我送到他学校对面的公园巷小学。紧挨着学校的快哉亭公园,是我常逃学的地方——蜻蜓、蚂蚱和满园的花草,自然比听课有趣。

老师中,我只记得一个名字:王枫。他教美术,年轻,瘦削。眼晴特大,声音朗朗。他用粉笔在黑板上几下便画出了蒋介石:太阳穴贴块膏药,腿扎纱布,拄着拐,踏着一块地方。他随手一圈,说:“这是台湾。”我顿时惊呆,画可以如此神奇。从那时起,我便迷上了画画。

国语练习本上整页的方格子,被我一个个画满戴钢盔的小人。有个大个子同学指着我的画问:“好人坏人?”我说:“好人。”他摇头:“好人怎么是大鼻子?”我改口:“坏人。”他更凶了:“坏人怎么帽子上有五角星?”另一个大同学解了围,说是苏联红军。其实我画时,什么都没想。那时的画画,更多是下意识的涂鸦。

每日最快活的事是放学。尤其到了下午,从美术教室串到音乐教室,虽然只是门口的“旁听”,那份快乐和新鲜至今难忘。父亲和他同事们吃晚饭,厨房外露天摆一张八仙桌。记得王明泉、许芳洲、张孝惠几位伯伯每天都在。后来知道,徐州师范学校教音乐、美术、书法的先生们都聚在这儿。吃饭也是聊天,我虽听不太懂,但也认真地听,比我上课认真得多。吃完饭,我跟着他们或前或后,走进快哉亭公园散步。他们总拿我逗乐。我忘了自己说过些什么,只记得他们总是一阵阵大笑。从他们口中,我知道了“国画”“油画”“芭蕾舞”“交响乐”“梆子戏”“柳琴戏”这些词汇。

我最爱看王明泉先生画画。毛笔蘸点紫色,一圈一点,便是一颗葡萄。再几下,一串葡萄出来了。接着添叶勾藤,三笔两笔,上下纵横,一幅画就成了。父亲说,他是上海美专毕业的,和赵丹同班同学。王先生有时让我磨墨,总提醒我慢点,不要急,还说:“磨墨如病夫,下笔如猛虎”。

也爱听许芳洲先生弹钢琴。我问他,怎么这么好听呢?他说:“这里头有许多小人儿。”“你骗人吧?”我心里存了疙瘩,有一回趁他上厕所,我真扒着钢琴上上下下找了一番。

后来母亲从外地调回徐州,把我转学到她工作的大坝头中心校,从头读起。教算术的尹克诚老师最先发现我能画——考试时,我卡在一道应用题上。那个问号“?”被我描成一只耳朵,又加一只,圈圈点点,勾成一张走神的脸,大约正是我此刻的模样。这一切,都被站在我身后的尹克诚老师看见了。我正发窘,她却看着我微笑。下课后,她对我母亲说:“你儿子会画画,好好培养。”

二、忆李雪鸿先生

中学时代,我遇见了李雪鸿先生。他是可染先生同时代的徐州画家。

我至今记得他第一次走进教室的样子——花白的大背头有些波浪状,眼晴很大,威风凛凛却藏着慈祥。长围巾在颈间绕一圈,余梢垂落胸前——那时正上映电影《风暴》,他与片中施洋大律师竟如此相像。

他带来一具石膏模型,置于讲台。不疾不徐地开口,声音低沉且温和:“看清楚:亮部,暗部,明暗交界处”。话不多,却字字清晰。

我们写生时,他常在教室踱步。手指习惯性地轮番弹动,白指甲轻轻相碰,发出细微的噼啪声。不久就知道了,那是他弹琵琶养成的习惯。他常在我身旁驻足,静看片刻,目光多是赞许。偶出数言指点,我随即改正。我的作业,总是五分。

一次,他拿出几幅国画给我们看。其中有一幅工笔荷花,乃学长喻继高所作。李先生从容讲解画面的构图、造型、线条与设色,剖析疏密虚实之妙。那时的喻继高已名扬全国。而我们坐在台下,分享母校荣誉的同时,仿佛能听见风在荷叶间穿行的声音。

李先生是杭州国立艺专出身,师从林风眠、潘天寿。言谈举止,还有民国遗风。那翩翩的风度和轩昂的气宇让人感到可亲,我那时个子矮,他会俯下身体听我说话。

我参加了校美术小组,课外活动总能近距离地亲炙李先生教诲。但却被体操队司力中老师找来了。司老师刚从西安体院毕业,想为“全国体育红旗校”培养人才,几次找李老师,竟说服了先生放人。我心中虽有不甘,却也只得从命。

然而,李雪鸿先生在我心里扎下了根。他的画是美的。他弹奏的《十面埋伏》是美的。他讲的绘画的道理我都能记下。最重要的,精神追求之外,还留下有“款”有“型”的美。尽管后来也去扫厕所,进牛棚,可在我的心中,他就是美术的化身。

1960年,三中成为艺术院校在徐州的考点。我趴在窗外,看考生们俯首画素描,心中浪潮翻涌。张立辰学兄就是那一年考进了浙江美术学院。我虽无缘美术院校,但李雪鸿先生给予我的启蒙,已成为我坚实的艺术起跑线。

如今想来,美育何尝不是一种大慈悲?李先生不曾多言,却以画笔和琴音,为我开启了一扇通向艺术世界的窗,并且让我相信,艺术能让我快乐终生。他还让我明白:美可以穿透时代的风暴,在人生的任何时段都可以落地生根。

忆李雪鸿先生

七律

乍见先生如鹤立,

风华澹荡已出尘。

霜鬓尤存名士骨,

绒巾长系玉壶心。

笔底烟霞分泾渭,

指间琶韵转晴阴。

庠序分途缘未尽,

一生遗泽在丹青。

乙巳秋师心居主于紫庐

请横屏浏览

责任编辑:一凡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