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综合 > 孟云飞:孙过庭《书谱》中的“迟速兼通”论

孟云飞:孙过庭《书谱》中的“迟速兼通”论

2025-10-23 13:45 文章来源:人民美术网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四、历史回响:迟速观在后世书论中的演变

孙过庭的迟速观对后世书法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宋代苏轼提出“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强调自然天成的创作状态,可视为对“心闲”思想的发挥。黄庭坚论书重“韵”,批评“今人字自不按古体,惟务排叠,字势悉无所法”,实际上也是针对当时某些书家片面追求速度与形式而忽视内在韵味的现象。

明代项穆《书法雅言》明确提出“速以取劲,迟以取妍”的观点,进一步细化了迟速的不同审美效果。董其昌则从禅宗角度阐释“吾书无他长,但率尔挥洒,疏宕秀逸处,亦自可存”,将“心闲”的境界与禅悟联系起来。

清代碑学兴起,书论家如阮元、包世臣、康有为等强调金石气与古拙味,在某种程度上更重“迟留”之美。但康有为同时指出“书法之妙,全在运笔。该举其要,尽于方圆。操纵极熟,自有巧妙”,仍然坚持技巧熟练与心手相应的基本原则,与孙过庭的“兼通”思想一脉相承。

五、当代启示:传统书论在现代语境下的价值

在当代书法创作与教育中,孙过庭的迟速观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在展览文化盛行的今天,部分书家为追求视觉冲击力而偏向“劲速”,导致作品缺乏耐人寻味的细节与深度;另一方面,在强调传统笔法的呼声中,又有书家过度追求“迟重”而失却自然书写的流畅性。重温孙过庭“迟速兼通”的思想,有助于我们重新思考书法艺术中时间与空间、情感与形式、传统与创新的复杂关系。

从教育角度看,现代书法教学往往过于侧重技巧训练,而忽视心态培养。孙过庭“心闲手敏”的命题提醒我们,书法教育应当是技术训练与心性修养的统一,唯有如此,才能培养出既掌握传统精髓又具创新能力的书法人才。

从理论建设而言,孙过庭的辩证思维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超越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在全球化语境下,中国书法理论的建设既不能固步自封,也不能盲目追随西方艺术理论,而应当深入挖掘如《书谱》这样的经典著作中的智慧,构建既有民族特色又具普遍意义的艺术理论体系。

责任编辑:果然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