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综合 > 孟云飞:孙过庭《书谱》中的“迟速兼通”论

孟云飞:孙过庭《书谱》中的“迟速兼通”论

2025-10-23 13:45 文章来源:人民美术网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引言:迟速之间的美学张力

孙过庭在《书谱》中提出:“夫劲速者,超逸之机;迟留者,赏会之致。”这句话以高度凝练的语言,点出了书法创作中“速”与“迟”所对应的不同审美特质。“劲速”代表一种飞跃灵动、意气风发的动态,是“超逸”境界的契机;而“迟留”则体现为沉静含蓄、韵味深长的静态,是“赏会”意蕴的所在。然而,孙过庭并未将二者简单对立,而是进一步指出“将反其速,行臻会美之方;专溺于迟,终爽绝伦之妙”,强调唯有在迟速之间取得辩证统一,方能臻于“会美”之境。

这段论述反映了中国古典美学中普遍存在的“阴阳互补”“动静相生”的思维模式。从老子的“有无相生”到《易经》的“刚柔相推”,中国古代哲学一向注重对立因素的统一与转化。孙过庭将这一哲学精神具体化于书法领域,提出“迟速兼通”的理想,既是对前代书论的继承与升华,也为后世书家确立了重要的审美标准。

一、迟速之辨:劲疾与淹留的审美内涵

在孙过庭的论述中,“劲速”与“迟留”各自承载着独特的美学意涵。“劲速”所体现的“超逸之机”,强调的是一种挣脱束缚、纵心奔放的艺术自由感。唐代张怀瓘《书断》中评王献之书法“逸气纵横”,正是这种“劲速”之美的体现。在笔法上,“劲速”往往表现为挥洒自如的疾势,如雷霆万钧,如飞鸟出林,展现出书写者充沛的情感与不可遏制的创作冲动。正如孙过庭所言“达其情性,形其哀乐”,书法中的“速”不仅是技巧的娴熟,更是情感的直接抒发。

相比之下,“迟留”所代表的“赏会之致”,则更注重内在韵味的沉淀与含蓄表达。“赏会”一词,暗示了一种需要细细品味的、深层次的审美体验。在笔法上,“迟留”体现为行笔的凝重与顿挫,如屋漏痕、如锥画沙,强调笔力与墨韵的渗透。清代包世臣《艺舟双楫》中论“留笔”之妙,谓“笔欲行而意若有止”,正是对“淹留”美学的进一步阐发。这种“迟”并非迟钝或犹豫,而是有意控制的节奏延宕,是书法线条产生“金石味”与“沧桑感”的重要来源。

然而,孙过庭尖锐地批评了两种偏执:一是“未悟淹留,偏追劲疾”,即盲目追求速度而失却沉着;二是“不能迅速,翻效迟重”,即刻意模仿迟重而缺乏自然流畅。前者导致浅薄浮滑,后者造成僵滞呆板。真正的艺术在于把握“能速不速,所谓淹留;因迟就迟,讵名赏会”的辩证关系——有能力快速却故意放缓,这才是真正的“淹留”;因为迟钝而不得不慢,这算不上真正的“赏会”。这一区分,深刻揭示了主观控制与客观能力之间的本质差异。

责任编辑:果然
首页上一页1234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