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理论 > 沈鹏与《聂绀弩〈马山集〉手稿研究》

沈鹏与《聂绀弩〈马山集〉手稿研究》

2011-12-13 08:50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rd,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在当代文学艺术界,沈鹏先生是著名的书法家、诗人和学者。作为书法家,他的书法作品无不蕴含着浓厚的诗意,正如他自己所说,“我从诗意悟书魂”;作为诗人和学者,他著有《三余诗词选》、《三余吟草》、《三余续吟》等诗词专著。最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了《聂绀弩〈马山集〉手稿研究》,这本书的出版过程,让我看到了沈鹏先生的诗人情怀和大家风范。

事情得从近半个世纪前的那场浩劫说起。1966年“文革”初期,我以中学生红卫兵身份来北京“大串联”。在北京第六十五中学的“四旧”堆中,我拣到了一本“线装本印谱”,因自幼爱好篆刻,就将这本印谱偷偷带回了家。

印谱题名《古玺集林》,封面题签《马山集》,署名绀翁。每页正面是秦玺小印,反页是蝇头小楷手抄的古体诗。这些古体诗多记人记事,内容涉及不少名人,如夏衍、冯雪峰、尹瘦石、胡考等。直到1988年,通过尹瘦石先生的鉴定,我才得知这本《马山集》是聂绀弩先生写于1962年的手稿。

聂绀弩先生是当代著名作家、诗人、古典文学研究家,1903年生于湖北京山,曾参加北伐战争,加入上海左联,主编过多种进步刊物,解放后曾任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反右”中被错划成右派,“文革”中被打成“现行反革命”,1976年平反,1986年在京逝世。

胡乔木评价聂绀弩的诗说:“它的特色也许是过去、现在、将来的诗史上独一无二的。”(聂绀弩《散宜生诗》序)

王蒙评价他的诗说:“现在,中文圈中聂的旧体诗是一座奇峰。从伟大的中华历史来看,这样的诗篇也属空前绝后。屈原的《离骚》当然绮丽繁华,忧愤沉郁,但都没有聂的芜杂中的真挚,俚俗中的古雅,纷纷世相的真切刻骨,荒唐经历的难信堪惊。”(《聂绀弩旧体诗全编》序)

在那场史无前例的浩劫中,一本有着如此复杂背景的诗稿,竟然能奇迹般地得以保存,可谓不幸中的万幸,因此,一经尹瘦石先生的鉴定,便在文艺界引起不小的反响。文艺报资深记者包立民首先对此事进行了追踪探访,并发表了关于《马山集》诗稿的研究文章。其后,著名学者和诗人舒芜、冯亦同、顾农、王存诚、纪宇等都在不同媒体针对《马山集》发表过评论和研究文章。

2006年,我萌生了将《马山集》原稿及研究文章合编出版的想法。因为一直仰慕沈鹏先生的学识和风范,我便将《马山集》原稿及几年来搜集到的研究文章复印一宗,冒昧寄给了沈先生,请求他给予指导并题写书名。

信件发出不到十天,我即接到沈先生打来的电话,他认为将《马山集》及研究文章结集出版的想法很好,很有意义。紧接着,我又接到他亲笔寄来的回信,信中说:“博州君,您为文艺界作了一件大好事,我读聂诗十分激动,今后希望看到原稿,拙诗可在马山集出版时刊用,收到后盼示。”

从沈老回信的字里行间,看得出他见到《马山集》手稿时是多么的兴奋和激动。是啊,聂绀弩先生恐怕至死也不会想到,记录着他大半辈人生经历和珍贵友谊的手稿居然还留在了世间,而这些经历和友谊正是培养出这位诗坛奇人的重要土壤。联想到这些,同为文坛奇才的沈鹏先生,心中怎能不引起共鸣!面对当今文坛喜忧掺杂的现状和社会生活的新旧交替,《马山集》更是令沈鹏先生感慨万千,他触景生情,还写来一首诗:“未许名山后世藏,惊心弃壁泪盈眶。屠龙屠狗郢挥斧,非马非牛国有殇。半寸柔毫南冠者,三千毛瑟北荒章。诗人不幸诗坛幸,时女还忙时尚装。”

后来,我带着《马山集》手稿原件到了北京沈老的家中。沈老用放大镜,从头到尾仔细鉴阅了手稿全篇,又打电话联系刘征、黄苗子等先生,邀请他们也来一睹老诗友的遗稿。当我提出该书想请他出任主编时,他却谦虚地说:“还是由你来吧。”

从北京回来没多久,我又收到了沈老为《聂绀弩〈马山集〉研究》题写的书名,以及另一件珍贵的稿件,即沈老为该书设计的8句封面主题词:“聂翁真迹,首次曝光,四十余年,记录沧桑,名家题跋,诗文荟萃,历经波折,研究考订”(后根据版式需要,该书出版时选用了前6句),这给我出版此书以极大的信心和动力。

出版学术类的图书困难重重,自从2006年启动了出书工作后,我们先后联系了多家出版社,都以“学术书不好卖”为由,将书稿退回。看来让出版社立选题出书是不行了,于是我决定自费出版。根据沈老“此书学术性强,最好由层次高的出版社出版”的意见,通过朋友介绍,2008年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收下了书稿。后因种种原因,《聂绀弩〈马山集〉手稿研究》一书直到2011年1月才同读者见面。

《聂绀弩〈马山集〉手稿研究》的顺利出版,和沈鹏先生的鼓励和支持不无关系。出于对老一代文化人的敬仰和对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责任感,他时刻将《马山集》诗稿的出版工作挂在心上,感到这是他作为一个书家和诗家应做的事。在将稿本送到出版社的两年多时间里,沈老给我来过多次电话,询问出版进展情况。尤其使人感动的是,2007年他来电询问:是不是因为自费出版经费紧张而影响进展?随即,就寄来一张他的近4平方尺的书法新作,说有需要时让我自行支配。

沈鹏先生的博大胸怀和高尚人格的点点滴滴,在当今书坛和诗坛上是难能可贵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广大读者今天能够读到《聂绀弩〈马山集〉手稿研究》,首先应该感谢沈鹏先生。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