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理论 > 审美首先是一种价值立场(图)

审美首先是一种价值立场(图)

2011-12-14 09:15 文章来源:人民美术网  作者:rd,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随着美的外延无休止地扩大,美的形态变得越来越丰富。美的受众面对同台亮相的各种品质的美,几乎无所适从。审美的多元化无疑有其积极的一面。但审美的背后是人,是一个在特定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中成长和演化的人。因而审美首先应该是一种人的价值立场。不同的价值立场决定了审美的不同品质——华丽与质朴、丑恶与美善、张扬与内敛、虚伪与真诚、低俗与高雅……自古以来,崇高的审美始终获得人们的敬仰,崇高的艺术家也一直受到人们的尊敬。然而,今天一些社会乱象居然都可以以艺术的名义合法化,难道艺术竟成了藏污纳垢之地?究其根源,问题就在于当代艺术家价值立场的缺失。

水晶灯之质与古玉之质

中国传统文化遭遇了多次断层,传统审美也几经断流。在当代生活中,轻薄而庸俗的水晶灯,因其晶莹、亮丽、精致、豪华的表象,常常被人们作为最美的珍品悬挂于厅堂的显要位置,以显示出主人高贵的身份。在当代艺术领域,西方现代艺术、后现代艺术和当代前卫艺术的各种审美形态蜂拥而入,历经艺术市场的疯狂鼓噪、现代媒体的无限复制和传播变形,又衍生出各种新的审美思潮。这些审美思潮在缺乏传统审美基因的土壤里如野草般地迅猛生长并迅速蔓延。一时间,张牙舞爪的、妖艳惑众的、怪诞离奇的、刺激的、低俗的、色情的……应有尽有。当代生活的审美下滑与当代艺术的审美泛滥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而问题的背后同样是传统价值立场的丢失。

在传统中国山水画作品中,一笔、一画,一山、一石,一草、一木,不仅反映出中国传统画家的审美气质,更体现了国人的价值观立场。这种立场包括对自然的态度,人与人的关系,以及对美、丑、善、恶的判断,在经历千百年之后,已与所生存的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合而为一了。在农耕文明中萌生和成长的中国传统审美,弘扬仁爱之心,追求美的相对稳定性和永恒性,有别于游牧文明中萌生和成长的西方审美所极力推崇的个性张扬,或追求美的自由性和流动性。中国传统审美的品质不像水晶灯,更像古玉,坚韧而不露锋芒、温润而不夺光彩,是内敛的,没有过度的张扬。中国当代艺术不能简单摒弃传统的价值立场,仅仅依附西方的审美意识,而应该立足传统,并在外来价值观的撞击和逐步修正中才能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当代审美。不必过度张扬,不必兴师动众和高喊口号,而需要艺术家脚踏实地默默地耕耘,从语言到思想,从形式到精神,从融合到独行,从传统到当下。

 

增白剂之色与白馒头之色

人们为了强调馒头的色泽,总爱称之为“白馒头”。事实上,用纯天然面粉制作的馒头,其颜色是一种略显微黄的灰白色,表面呈现出温润的色泽,并散发出阵阵芳香,而并非是干涩的纯白色。但是,当多数人撇开具有真实而朴素之大美的微黄灰白色,而好概念化的纯白时,增白剂当然就开始在大庭广众之下招摇过市、大行其道了。由于人们生活经验或常识的缺失和基本审美的扭曲,外观诱人的催熟毒西红柿、增白毒木耳、增脆毒黄瓜、保鲜毒生姜、增肥毒豆芽……反而比看似平淡实为优质的安全食品更具有竞争优势,并一度充斥食品市场。同样,在审美泛化而又缺乏基本审美判断的当代,如果画家不以真诚的眼睛去面对活生生的绘画对象,而仅仅以各种手段去包装表面化的画面效果,那么形象的概念化、色彩的套路化、造型的符号化、图像的肌理化、图式的制作化……便开始在当代绘画中泛滥。空洞形式的过度修饰掩盖了画家真情实感的缺乏和精神的空乏。利用添加剂“美”化的食品毒害的是一代人的身体,利用审美“添加剂”“美”化的艺术作品毒害的则是一代人的纯真心灵。

其实,歪瓜裂枣是最甜的,也是最美的。

苏紫紫之美与“最美妈妈”之美

  演示,一次又一次触探中国传统道德底线的“艺术”行为,在现代媒体强大的推波助澜中,让不少年轻的“艺术家”实现了一夜成名的美梦。裸奔、裸舞、裸照、裸聊、裸泳、裸捐、裸婚……各种以“裸”命名的事件纷纷登场,只要傍上“裸”,事件立即能够得到现代媒体的聚焦,“裸”行为几乎成为一种时尚,当代艺术要是还理论“真、善、美”那真是太“背时”了。这种扭曲的审美取向或许是人们对体制下审美僵化的一种对抗与反叛,同时恰恰暴露出当代艺术家面对形形色色的多元审美缺乏独立的成熟的价值判断。 从某些艺术家粪便吃死婴、自残、自虐,到川音美院41位大学生裸体行为,再到苏紫紫的一系列裸体自辱表演,以及成力的当众性行为单从审美而言,行为艺术是一种艺术的言说方式。但审美的背后有一种东西比审美本身更为重要,那就是价值观的立场。某些极端的艺术家在艺术行为中,表面上看是实施了个人的审美权力,事实上却早已丧失了独立的价值判断,沦为审美反面力量的吹鼓手,艺术品格被降低到了与道德底线齐平乃至道德底线以下。这样的艺术作品,在满足视觉感官刺激的同时,或许启发了想象力、激发了创造力,但更激起了人的强烈物质欲,从而瓦解或削弱了人格精神的确立。相比川音美院41位大学生、苏紫紫和成力对美所做的各种诠释和表达,杭州“最美妈妈”的行为没有预想目的,没有为了实现某种目的而事先进行周密的安排,并采取相应策略和各式手段,一切都在偶然中必然发生。但是,这种偶然中的必然,完全源自于“最美妈妈”内在的美。艺术家只要心中有美,不必设计,也不必修饰,憨厚、朴实中自然呈现大美;倘若心中无美,任由精心策划、乔装打扮,恐也难以遮掩空虚的灵魂。

当代艺术家既不应该脱离中国传统审美的根基,也不应该去追逐体制下时尚的艺术潮流,或者盲目去奉迎西方某些低俗的审美,而应该立足传统,并融中西之长,以虔诚之心和当代人的审美视角去捕捉当代人的生活印迹,真实地记录艺术家独特的审美和发现,从而开创和引领当代的审美。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