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理论 > 中国书画如何求新

中国书画如何求新

2011-12-19 09:02 文章来源:  作者:rd,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到底什么是真正意义的“传统”、什么是真正意义的“创新”,不同学术流派、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审美理想的人群理解不尽一致,很多人甚至是糊涂的。由思想意念之糊涂所导致的艺术创造之糊涂,是当下书画界看似热闹,实则躁乱庸俗的主因之一。

当下,至少有这样几种情形值得关注:

一、简单、片面,甚至极端地看待“传统”与“现代”。有的人认为“传统”就是“过去”,是“旧”、“古”,旧古的东西都是有价值的。有人则认为“现代”是“现在时”,是“今”、“新”,今新的东西都是先进的。表浅地看,这样的认识似乎不无道理。但稍作深层思考,问题就显露了:“过去”的东西固然是传统,但它不一定是好的传统,倘使我们在师法的过程中不加甄别地予以接受,那就会犯拿来主义的错误。同理,对于“现代”一词的理解,也不能简单地将“新”释之为“先进”。因为新的未必都具备先进性。艺术创造,因人而异,异则出新。求新并不是件难事,关键是求如何之新?

二、一些人按照艺术家作品艺术语言在表现形式上的情形,将脱离传统艺术语言表现形式的所谓“前卫”、“观念”的艺术形态命名为“当代艺术”,将承袭或依附于古代艺术语言表达的现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划分为“传统艺术”。这在很大程度上搅乱了长期以来所形成的人们的审美思维范式,助长了一些人猎奇恋新的狂热心态,为那些不愿在传统上扎扎实实下功夫,却又急功近利的人们提供了滋养的温床和所谓“合法”的理论依据。个别从事“当代艺术”的人,高举“创新”的大旗,充当“消解”、“解构”、“反叛”传统的先锋。他们将毫无实际形态的所谓“抽象”的作品,取上一个让人特感稀奇的名字,或是什么数字编号之类,营造出一种让人看了“丈二和尚摸不到头”的“新境界”。在一些人看来,谁提倡“传统”,谁搞“传统艺术”,谁就是老古董,谁就是落伍之人。这种把照搬于西方的消极的艺术表现形式视为我国当下主流艺术的做法,不能正面反映我们新时代之新生活,因而缺少“创时代之新”积极意义的“前卫”之作,何以替代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那种拿外族消极文化当宝贝,反而糟践、甚至仇视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做法,所引领的是哪个民族、哪个时代的“潮流”呢?

三、一些人虽然打着“传统”和“创新”的旗号,但实际事与“愿”违。无论书法界,还是美术界,这其实是个较为普遍的现象。无论风行于印坛的所谓“写意篆刻”,还是流行于书坛的所谓“流行书风”,其功过是非其实都是值得我们深刻反省的。他们当中的某些作者,一味追求艺术表现最大化,以其强烈的表现欲,肆意肢解、形变汉字结构,结果背离了艺术内在的审美法则与创作规律,其作品给人以支离、丑怪的视觉感受,其对当下书法创作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可小视。

而在画坛,早些年十分活跃的“新文人画派”则尤为典型。众所周知,文人画要求诗、书、画、印融于一炉,强调的是艺术家内在的综合素养和由此所生发的充溢于画面的文人逸气,尤其是画面的总体格调与意境。但当我们满怀信心地赏读该派某些代表作家的作品时,却怎么也嗅不到“文”的气味、看不到画作所呈现的时代精神和传统文人画的内在意蕴;感受到的只有“柔弱、杂乱、造作、丑怪、颓靡”。这种消极、低俗的作品,说“新”,真不知道“新”在哪里?直白地说,一些人由于内在综合素养缺失,既不擅诗、文,也不擅书、刻,因而款识内容时有不通,错别字屡现;书法线质浮弱,结字丑怪,气格媚俗。又正由于其几无书法功力,因而作品满纸充斥着平滑轻薄的线条,毫无内涵和韵致可言。个别画家因文字知识缺失对汉字随意“改造”,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在业界和社会上造成了不良影响。

“创新”不只是一句口号,艺术家想要“游戏翰墨”,创造出具有强烈“现代”意味的作品来,必须脚踏实地,付出艰辛的努力,从多方面下功夫:

一、尊重中国传统书画艺术创作内在之客观规律,从书法抓起。

书画本同源。“‘书法即画法’,可谓‘书画同源’之正解,是中国传统画学理论学理的内核之内核。忽视了这一点,无异忽视了中国绘画的全部。”

 

通观现代中国绘画史,无论齐白石、黄宾虹的“得”,还是林风眠、吴冠中的“失”,其实都只在一个字,那就是“书”。而当我们深究当下中国画创作每况愈下的各种症结时,会发现,其中主因之一就是由于作家自身书法功力缺失所造成的,“书法功力缺失”是当下中国画坛滋生各种乱象的祸根之一。因此,较好地解决了书法的问题,从技术的层面上讲,直可遏制制作之风;从思想的层面上讲,诸如中国画民族性之类的问题自然就会迎刃而解。

二、注重人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精神品质与艺术作品的文化内涵。

书画艺术推崇书卷气,书卷气来自书画家自身丰厚的学养。书画家一定要养成良好的、自觉的治学习惯。其治学功用、目的有二:一在明理;一在“气化”。这其实也道出了治学的两个学术层面:一是主“内”的层面,是关于书画艺术本身的学习研究;一是主“外”的层面,是关于书画艺术创作之外的学习研究。在主内的学习研究中,一定要通读中国书画史,系统研究书画基本理论,找寻一条最适合自己个性特征的学习路径。就书法艺术的学习与创作实践看,由于它是以汉字为依托的特殊艺术样式,因而客观要求书写者具有扎实的国学底蕴,尤其是文字学、诗词格律等。因此,在主外的学习研究中,要将重点放在这一方面。其次,要对形成个人自主艺术观,建构个人独立审美思想体系有直接影响的美学、艺术概论,启迪思维的禅学及儒道之学等勤加以研。任何一位艺术家,只要能做到这一步,就会收到“气化”的良好效果,并依托书画这种传达人的性灵的艺术样式的实践过程映现出来,其作品自会呈现“中和含敛、温润清明、雅逸拙朴、真率而富于意趣”的审美特征,而别于当下流行于市面的“火辣”、“狂怪”、“千人一面”的俗风。

三、深入生活,捕现代之气息,创时代之新风。

艺术创造是艺术家凭借绢楮而“托物寄兴”,“适趣写怀”的心路历程。书画家必须“效天法地”,才能得“江山之助”,达到“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立万象于胸怀”,“一墨大千”的目的。因此,书画家对大自然乃至社会、人生等天文、事理的体察与颖悟,也是直接影响其艺术成就的重要因素。古来成就大家者,莫不书外观物、画外观物、法外取意。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今天社会进步带来了交通之便,但我们的艺术家却每每安逸于网上下载图片而省旅途之劳;有的人虽然来到自然、生活之中,但走马观花,流于形式,依赖现代摄影技术拍些照片,回家后便依样画葫芦。这种没有真正深入生活、体悟自然,单靠照片生产出来的作品,由于缺乏艺术家真情实感的融入,因而缺少生气,大大降低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实不足取。

总而言之,在“多元”、“繁乱”、“虚躁”的今天,真切希望我们的艺术家,尤其是年轻的一代,要勤于思辨,妥善解决好思想问题、观念问题,努力摒除盲目崇拜、盲目跟风的社会陋习,在“传统”上下足功夫,于生活中捕捉“现代”气息,领异标新,开时代之新风,扬民族之精魂!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